
一个人 一辈子 一座电站
——晋美的无悔人生
作者:周颖
在拉萨北郊的夺底乡,置身于拥挤热闹的村落,几乎很难想象这里竟藏着一座60多年前建成的电站。
夺底电站始建于1955年,它的建成极大解决了拉萨城区各单位和居民的用电、照明困难。在这之前,1925年强俄巴·仁增多吉建造的电机房只能解决八廓街贵族和商人的用电问题。
初到电站,映入眼帘的是空荡荡的旧瓦房,肆意丛生的杂草,仿佛时光在此停留了一个世纪。
晋美老人身着白色的格纹衬衫,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藏族老人,守着这座电站,一守就是半个世纪。
机组严重老化的夺底电站在2007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2010年8月,晋美也退休了,但是老人说什么也不想离开电站,他向组织主动请缨,要求担负起守护电站的职责,并且不要国家一分钱。
就这样,晋美老人在电站旁的一间总面积不到30平米的小屋里住了下来。为了更好地保护电站里的贵重材料,晋美把原先的卧室改换成了仓库,自己则蜗居在只有10平米的客厅里,晚上就睡在沙发上。电站自停运以来,就有不少小偷“光顾”。曾经有小偷从下水道钻进了厂房,正当他准备盗取铜线时,被厂外巡视的晋美逮了个正着,晋美一把冲进去将小偷制服,移交给了派出所。
“从我开始守护电站这九年来,没有丢过一颗螺丝。”说起自己的工作,老人原本波澜不惊的面部瞬间生动了起来,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对这份工作的骄傲与自豪。
1955年,晋美出生于那曲市班戈县的一户普通牧民家庭,家境并不殷实的他,从小以替别人家放羊为生。
1971年,家里来了一批国家电力的工作人员,他们和晋美的家人商量着让他去拉萨工作,学习电工。
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的晋美非常上进,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监督电站的安全运行外,每次负责维修的师傅一来,晋美便会主动跑到他跟前学习。
几十年来,晋美从没有回家过过一次年,每年万家团圆之夜,他都是一个人坚守在电站里。15岁离开家乡,离时多聚时少,可家里人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到了拉萨,要听党的话,党让去哪就去哪,党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母亲常常这样教育晋美。
老人为何对电站怀有这样深深的眷恋?这还得从那段“生死之交”说起。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晋美和正在值班的另外两名员工在院子的一处角落里休息,厂房的上空突然冒起了滚滚浓烟,凭经验,晋美判断一定是仪表盘起火了,于是想也不想的就不顾一切地一个人冲了进去。
“烟特别大,当时什么都看不清。”老人回忆说。火势越来越猛,再晚一秒都有可能夺走晋美的生命,甚至整个电站都将毁于一旦。
幸运的是,凭借着对工作环境的熟悉,晋美最终摸到了仪表盘,关掉了电闸,解决了这场危机。
在电站存亡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晋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当时顾不上那么多,只是想着如果火情扩大,三个电机就会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晋美忧心地说着。
类似这样危急的事情,对于晋美来说如同家常便饭。
49年来,为了当初那句“我一定守好电站”的承诺,晋美沧桑了面孔、花白了头发,但初心不变、使命不改。听说以后这座电站有可能建成西藏第一座电力博物馆时,老人很是期待,“到时候,我要当这座博物馆的第一位讲解员,把这座电站的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
我是分割线
西藏日报【读西藏·晚安】栏目“连连听”首先推出西藏本土作家尼玛潘多所著的原生态小说——《紫青稞》,希望所有喜欢“夜读”的人都能走近小说中的普村,在人生的兜兜转转里,感知人世沧桑……


推荐倾听
连连听:《紫青稞》① | | 浅浅吟:这里的风只有一个方向
浅浅吟:爱的珠穆朗玛 | | 连连听:《紫青稞》②
《一个人 一辈子 一座电站——晋美的无悔人生》选自2019年10月18日西藏日报
本期主播:甘英吉卓玛
编辑:甘英吉卓玛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