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新中国伟大历程辉煌成就,“甘肃元素”熠熠生辉

​新中国伟大历程辉煌成就,“甘肃元素”熠熠生辉

阅读量:3607047 2019-10-20



前不久“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

本次成就展分为序厅、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5个部分,采用编年体形式,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科技展示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多处“甘肃元素”在不同时期呈现。
现在让我们穿越这条70年“时光隧道”重温共和国的“高光时刻”感受寻常百姓的生活变迁↓ ↓ ↓


穿插在时间主轴中的是150个“新中国第一”
其中  
甘肃身影
甘肃元素
值得我们驻足
01

1957年10月,第一个石油基地在玉门建成。
1959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1%,撑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积累了一大批油田自主开发经验和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一五”期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玉门油田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重任,作为奋斗的坐标。1957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在玉门建成。这一年,中国石油玉门油田生产原油75.55万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87.78%,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教育、科研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我国也从此走上了大规模的石油建设和开采的道路。在玉门油田开采现场的黑白照片前,一位中年男子伫立良久。他叫周宏滨,是玉门油田人的后代。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周宏滨专程前往玉门,看了油田老一井。他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给我们讲在玉门工作的情景,他常说玉门油田为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02

1974年12月,中国首座自行设计、施工、制造设备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5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刘家峡水电站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水电技术与施工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国水电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南来的黄河,穿过深邃的峡谷,急转向西奔流而去,在峡谷最窄处,被雄伟的混凝土大坝拦腰截断。这便是刘家峡水电站,它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大型水利发电站,创造了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等七个全国第一,填补了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的多项空白。几十年来,这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西北工农业生产,为甘肃、青海等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03

195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甘肃某地成立第一个导弹训练实验基地。
04

1960年11月,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导弹研制史上“零”的突破。1964年6月,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
05

1970年4月,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06

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实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卫星通信零的突破。
07

1999年11月,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1992年起步,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从飞天梦圆到舱外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返回舱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08

2003年10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09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出仓活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仓技术的国家。
10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
这些“新中国第一”与甘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个个“第一”记录着甘肃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奋斗足迹

展览设置了7面英雄模范墙集中展示每10年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其中“铁人”王进喜“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他们生于甘肃
或长期工作在甘肃
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他们的故事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明星”
值得我们追

在1949年至1957年的英模墙中,可以看到第二排的第二张照片是“铁人”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在玉门,铁人精神发源于玉门,玉门油田孕育了“铁人”。1950年,王进喜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在玉门老君庙油田艰苦的环境下,他获得了“钻井闯将”的称号。1960年3月,王进喜从玉门油田带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油田。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的右腿被砸伤,但他坚持在井场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水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庄重承诺,带着钻井队多次打破全国和世界纪录,在大庆石油会战中被誉为“铁人”。

在英雄模范人物墙(1980年至1989年)中,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赫然在列。
樊锦诗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她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在每一面英雄模范人物墙前,前来参观的市民都会放慢脚步,仔细端详,默默致敬。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晓晨利用休息时间赶来看展览,她和同伴一起翻看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介绍。她说,看着英模的事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一辈人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伟大成就。我们要接过奋斗的接力棒,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观众认真观看展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每日甘肃网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