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琴台音乐厅奏响了第一个音符,十年来,“全球10大交响乐团”有7支在这里献艺,武汉已经成为北上广深之外,众多国际知名乐团来中国巡演的必经之地。普通的武汉市民也因此进水楼台先得月,最奢侈的艺术享受,在家门口就触手可及。

胡厚清是武汉一家食品加工厂的退休工人,自从2010年9月的一天,她花了10块钱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后,就一发不可收,如今每个月都要来琴台音乐厅,俨然铁粉一枚。

月湖畔、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说流传千年,然而就在十年前,这里却还是另一番天差地别的景象:

当时月湖还是一个非常密的居民区,还有武汉市的油脂化工厂,环境非常破旧。从脏乱差的工厂民房,到高大上的音乐殿堂,这样的巨变还得从二十年前的一份政协提案说起。
一份提案,承载城市文艺的期望
省政协委员彭志敏就在1999年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提交了这份提案,第一次提出武汉应建一座现代化音乐厅的建议。
湖北省政协委员提案人彭志敏介绍:“当时是希望武汉能有一个高雅艺术的殿堂,有一个精神文明的窗口,有一个像黄鹤楼那样的标志性的建筑。”

针对这份提案,当时的武汉市文化局回复称,该局已经成立了艺术中心筹建处,将建设一个包括音乐厅、室内乐厅、大剧院、小剧场等在内的“武汉艺术中心”。而此时的武汉,也刚刚接到一项重大的任务。
当时武汉市要迎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中国艺术节,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于2007年在湖北举行。

可是,当年还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国外一个芭蕾舞团一到湖北宜昌西陵剧院就拒演了,拒演的原因就是那个剧场太破旧了。武汉作为“八艺节”的主会场,兴建一个能承担这场文艺盛会的专业性场馆,刻不容缓。
月畔古琴台,选址有深意
选址月湖片区,也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论证的。月湖北畔,与古琴台隔湖相望、古今对话,这样的寓意也正是钟信明、彭志敏两位委员在提案中所提到的。
“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是当时武汉市政府对琴台大剧院和音乐厅的建设要求,承担这项艰巨建设任务的是武汉地产集团,葛起宏就是当时的项目负责人。

葛起宏回忆说:“从整个公共建筑建设来说,剧院建设是最复杂的,因为它包含的内容最多,科技含量最高,建设难度最大。我们是24小时通宵施工,当时都把被子行李全部搬到项目现场。”
从2004年5月开工至2007年9月首演,琴台大剧院的建设历经三年四个月,圆满完成了八艺节主会场的重要任务。而与之同期规划、分步实施的琴台音乐厅也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建成运营,至此,月湖之畔正式崛起了两座现代化艺术殿堂,大武汉终于建成了自己的音乐厅!

琴台跃上国际舞台,书写时代新篇章
高山流水,知音江城。作为武汉城市新地标的琴台音乐厅和大剧院,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民政协的提案中:2014年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政协委员潘涛提出《以月湖为核心打造市级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中心建设》的提案。2015年,武汉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将“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升级为“武汉中央艺术区”,建设“一核两带”文化功能区。

2018年1月,武汉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将《关于加快打造“长江之心”、推动武汉历史之城建设的建议案》列为1号建议案,畅想以长江、汉水交汇的南岸嘴为原点,打造“长江之心”,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琴台大剧院、音乐厅赫然列入规划C位,以领航之姿助力大武汉文化艺术的繁荣兴盛。

70年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团结和民主,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湖北省政协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奋进,谱写新时代发展新乐章!
人民政协70年,我见证。

来源:湖北经视《提案追踪》
编辑:陈彦洁 | 主编:天然
湖北经视融媒体合作热线:
027-87311111/027-87895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