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在高新技术的创新驱动下,“中国数谷”后发赶超,经济社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2013年,被誉为中国“大数据元年”。当时,除极少数东部城市尝试发展大数据,全国大多数地区尚处在观望状态。贵州省贵阳市在大数据的发展上,和这些地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仅一年的时间,贵阳就引进大数据相关项目150个,投资总额达1402亿元人民币。2014年以来,贵阳在大数据发展上更是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全国首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不过,贵阳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足,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也开始显现。为此,贵阳再次走出了一条弯道超车的道路,完成了至少400万台服务器的数据存储能力,依靠大量的数据中心集聚人才。 数据中心过来了,资源过来,人才过来,投资也过来了。
2015年,国家明确“支持贵州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华为、腾讯、谷歌、苹果等国内外领军企业陆续落地贵阳。贵阳GDP增速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省会城市。

01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贵阳打造大数据安全产业集群
作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贵阳市在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过程中,始终把安全作为发展大数据的重要保障和方向,并以此推动一个业态聚集、功能聚集和创新聚集的产业群。
据2017年《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预测,2016年至2020年,大数据在教育、交通、消费、电力、能源、大健康以及金融等全球七大重点领域的应用价值预计在32200—53900亿美元之间。如何让数据价值兑现为发展动能与民生福祉,安全秩序的重构,是重中之重。
作为国家“大数据安全示范试点城市”的贵阳市,制定“1+1+3+N”的大数据安全发展顶层设计。
所谓“1+1+3+N”,是指1个大数据安全示范试点城市,1个大数据安全靶场;“3”则指贵阳还将构建“城市安全态势感知中心”“城市安全监管中心”“大数据安全创新中心”3个中心;“N”则是指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围绕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安全构建不同的平台。
围绕大数据安全产业,贵阳经开区已经先行先试,率先行动。
早在2016年3月,经开区就与中航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正式合作,启动了大数据安全产业园建设,示范区核心区规划用地1186亩,配套功能区、拓展区计划用地5000亩。主要布局国家级大数据安全靶场、大数据安全产业孵化、生态景观休闲、综合商务六大功能板块,旨在建成集战略、战役、战术为一体,公共、专业和特种靶场相结合的国家公共靶场、关键基础设施专业靶场、新兴网络靶场,不断推进大数据防卫服务。2016年7月,5000平方米大数据安全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正是这些长远的战略布局,吸引着各路企业纷至沓来。到2017年5月,航天科工集团、普林科技、爱立示、亨达科技等十余家企业已入驻大数据安全产业园,初步形成了大数据安全产业的基础支撑。已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和单位18个,其中包括安赛创想、永信至诚、知道创宇、山石网科等多家中国网络安全50强企业。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国千专家”谈建、田昊枢、苏萌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人物也应邀加盟其中,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园开始显现虹吸效应。
预计到“十三五”期末,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园将基本建成国家级大数据安全靶场和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涵盖大数据安全产品制造、数据安全系统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初步实现大数据安全产业的规模聚集,在贵阳形成一支大数据安全产业的“联合舰队”,成为国内大数据安全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和大数据安全产业地标。

02贵阳积极打造中印IT产业集聚区
2018年5月27日,中印IT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项目的建设旨在发挥双方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贵州省、贵阳市与印度在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助力贵阳市加快打造“中国数谷”,为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NASSCOM)成员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中印IT产业集聚区即NASSCOM(贵阳)IT产业集聚区,由贵阳市大数据委、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及NASSCOM共同打造的中印产业合作标志性项目,集聚区已作为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十大园区进行重点打造,NASSCOM已成为印度IT业务流程管理(BPM)行业的最高机构,成员超过2200个,占印度IT行业收入的90%,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项目选址于高新区,办公场地面积约8000平米。项目的实施由高新区提供场地及政策,由印度Zeta-V公司、贵州海上丝路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负责招商及运营,计划经过3-5年的发展,集聚区入驻企业25家以上,实现营收2.75亿元人民币以上,聚集软件工程师500名以上。届时,NASSCOM(贵阳)IT产业集聚区将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基地,建成中印大数据产业合作的示范区、展示区和引领区。

03贵阳初步形成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贵阳国家高新区以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依托,全力打造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中国西部众创园、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贵阳火炬软件园等文化大数据融合发展平台,实施了中华文化云、教育云、媒体云等一批文化装备、文化软件重点项目,引进了国广东方网络(北京)、太极智旅信息技术等一批文化科技企业,集聚了贵州广电网络信息股份、贵阳朗玛信息技术、世纪恒通科技股份等一批文化大数据骨干企业。截至2016年10月,区内有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1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软件企业5家,CMMI认证企业30家,高新技术文化企业30家,创业板上市软件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9家,初步形成了集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与信息服务、数字出版、高端印刷等为支撑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贵阳国家高新区成立了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推进等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规划并细化实施方案,对区内重点文化科技、文化大数据项目分层实行双月、一月、一周一调度工作制度,及时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对重大事项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精心搭建贵州大数据产业孵化器等1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家企业加速器。规划建设了12.5万平方米“中国西部众创园”,投入运营启林创客小镇等16个实体众创空间、一个线上平台(夸父部落)。建成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大厅,率先在全省实行“审核合一”,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时限由20个法定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最快30分钟办结。建成高级人才公寓296套,已入驻1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在金阳园区建设贵阳大数据创客公园,在沙文片区建成太阳湖滨河公园等配套设施,构建良好生活服务环境。

04遵义:积极建设大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
2015年5月遵义软件园正式组建成立,2018年10月,软件园收归市政府直管。园区以“管委会公司”为组织架构,内设综合处、软件产业处、投资促进处、双创服务处4个处室,组建了产业投资公司、园区开发公司、双创服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园区坚持以创新引领大数据新兴产业,立足实际,谋划“一核两基地”(即遵义软件园核心园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众创小镇、智能终端研发基地)的空间布局,以“三步走”产业规划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VR/AR、互联网、服务外包等产业,并按照“双创推动、人才驱动、基金撬动、龙头带动、园区协同”五大行动计划,推动园区加快发展,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IT能力、人力资源、投资融资、运营管理、创新孵化、生活配套“六大服务”,着力培育本地软件(大数据)产业。
三年多时间,遵义软件园已入驻100多家中小企业,培养和引进大数据产业人才近2000人;大数据产业服务外包业态集聚明显,引进服务外包企业10余家,实现从业人员3000余人,获批省级大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园区孵化项目150余个,以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300余人,建成创新创业平台10余个,率先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汇编
编辑:罗小柒
审核:周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