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部引领促发展 乡村振兴底气足
——江口鱼良溪村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嵌入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嵌入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通过采取“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三链”建设模式,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走出了一条支部引路、党员带富、群众参与、齐心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让支部强起来鱼良溪村位于江口县城西20公里处,由三个村合并而成,19个村民组分布在铜遵公路沿线。
合并之初,村里很多土地撂荒搁置,没有像样的产业,支部没有凝聚力,村两委成员各有各的想法,大家的意见很难统一。面对这些情况,2009年,闵孝镇党委决定在鱼良溪村率先成立村级党总支,总支建立后,在村里大力推行协商民主议事会,村里的大事、要事,都会听民声、集民意、汇民智,村里的每一项决策,都有村民广泛参与,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支部还严格执行村干部坐班、“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党支部主题党日、三务公开等制度,从一件件大事、小事上不断提升党组织公信力和凝聚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鱼良溪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富民强村路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脱壳”工程,分别建成党员干部短期培训基地、鱼粮休闲假日酒店、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休闲钓鱼池等集体经济实体,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创收过百万的目标,项目带动贫困户57户250余人。在支部的带动下,全村21个果蔬合作社先后流转2652亩土地,发展了蔬菜、红心猕猴桃、大棚西瓜、草莓、冷水鱼等一批产业基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土地产出大大提升。其中冷水鱼养殖、精品水果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靓丽名片。

“原来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自从产业发展起来后,村干部办事就有了底气,现在村干部威信提高了,和群众关系也密切了,村里各项事务开展顺畅很多。”鱼良溪村党总支书记杨再炼说,几次换届原班人马全部连选连任,有这样的村两委班子,村民们心齐干劲足,现在就是期盼把村子建设得更好更漂亮。
让党员动起来独木难成林,要想把群众工作做扎实,发挥支部引领作用是基础,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是关键。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鱼良溪村在继续推行“十个一”工作法和“1+3+1”党群携手带富模式基础上,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鱼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邓江说:“之前村里的党员,有发展种植的,有发展养殖的,有到外地打工的,要组织在一起有一定难度,现在有了产业党支部,党员们可以随时聚在一起,聊产业、谈发展,心更近了,劲也更足了。”
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个党员一根标杆。2016年,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再炼开始在村里养殖萝卜猪,并牵头成立贫困残疾人萝卜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民心党建+合作社+群众(贫困群体)”的模式建立了“黔馨家园”贫困残疾人养殖基地,专门养殖本地特色品种萝卜猪,盈利的50%用来分红,另外5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20余名贫困残疾人就业食宿问题。

鱼良溪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向海青,在支部的号召下,成立了翠尔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草莓60余亩,建成了该村规模最大的草莓基地,为全村14户贫困家庭叩开致富之门,下一步该合作社将借助乡村振兴这个大平台,把草莓基地打造成集采摘、观光、旅游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场。
鱼良溪村老党员姚明发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流转15亩地发展葡萄种植。他说:“我的带头,不但为村民脱贫致富引了‘路子’,还为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提供很多务工机会,去年付了5万多的劳务费。”
“在具有规模效应、带动效应的水产养殖、精品水果、畜禽养殖等基地建立党组织,把分散在产业链上的党员组织起来,通过支部领办、能人创办、村组联办等形式,引领村民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和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杨再炼说道。
让村民富起来在鱼良溪村猕猴桃基地里,连片猕猴桃硕果累累,二十几个当地村民正在基地辛勤劳作,有的锄草、有的采果、有的装箱,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不停地在猕猴桃基地穿梭。
“以前种植庄稼,什么都是看天吃饭,得担心庄稼长得好不好、如何卖出去,总有种缺失感。现在在基地务工,一天能有150元的稳定收入,觉得挺满意的。”正在基地忙活的村民李南娃激动地说道。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搭上猕猴桃产业这趟致富快车,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定期深入各组召开院坝会、田坎会做群众工作,给村民宣传最新政策和算经济账,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贫困群众通过“精扶贷”资金、土地、人力参与入股,使得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年纪大了又没有文化,出去打工肯定没人要,现在基地建在家门口,入股有分红,务工有薪金,出门就能挣钱。”说起在猕猴桃基地的工作,该村不少村民津津乐道。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都富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才算是真正的富。”2016年,杨再炼带领村两委干部,创办“黔馨家园”贫困残疾人集中托养场所,建有房间及配套设施18间,残疾人24人、空巢老人1人、留守儿童2人。
“我们把残疾人安排到村级农家乐、钓鱼池、萝卜猪养殖场、理发店、红心猕猴桃基地等务工,每月最高工资1500元,最低工资800元,保证了贫困残疾人长期有稳定收入。”杨再炼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鱼良溪村采用“村社联建”方式,大力发展精品果蔬和特色养殖产业,通过“三变”改革模式,实现了贫困群众利益联结全覆盖。2018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万余元,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
精彩推荐
贵州铜仁:做强坝区经济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贵州铜仁:“一台账两清单”——我市强力推进主题教育边学边查边改
贵州铜仁: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贵州铜仁:决战脱贫攻坚 践行初心使命

活力 效率 温馨传播党的声音 讲好党的故事
关注百姓生活 服务党员群众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关注“铜仁组工”“铜仁组工”微信号:trswzzb
审核:黄欣 编辑: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