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毅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私人轿车,甚至不舍得买一件贵衣服,他将所有的精力和除家庭必要开销外的收入,都投入到红色文献收藏中。这么多年下来,光是花在收藏上的钱也得有200多万元,换来了如今包括报刊杂志、红色文献在内的近十万件藏品。“刚开始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就成为一种习惯,最终延续为一种使命和责任。”肖毅说。

收藏之路源于家庭
![]()
今年58岁的肖毅,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市委党校任教至今。与收藏结缘,追根溯源是受家庭熏陶、书香传承。肖毅的父母上世纪50年代初先后来到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工作,父母是双职工,又都爱看书买书,家里藏书一直很多,且绝大多数是政治类和英雄模范类的书籍,这也直接引导他在小时候就对红色文化类的书籍很痴迷。
“新华书店、文化馆是我上小学时常去的场所,曾有过到文化馆看书看报忘记了上课的经历。家里的一本50年代出版的厚精装《新知识词典》,对我的人生产生过巨大影响。时至今日,我仍然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并会时不时地翻看。”肖毅介绍说。

从小学开始就买书看书,中学、大学,工作之后的30多年里肖毅一直坚持不懈,进修学习,培训会,研讨会,旅游,他都会逛古旧书店。北京的新街口到前门的中国书店;青海西宁再到河北张家口等地都曾留下过他寻书的足迹。
2000年,《旧书信息报》创刊,肖毅订阅之后拓宽了寻书的视野,直至后来互联网古旧书信息平台的诞生,让他的收藏之路更为广阔,可以跟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书友联系交流。至此,肖毅收藏的范围从周边转向云南、北京、江苏、浙江、甘肃、青海等省市。
红色文献情有独钟
![]()
聊起自己心爱的收藏,肖毅觉得虽然辛苦但却无怨无悔。“我曾经在2007年的大年初四只身一人到河北省张家口市买书,那是我从一个书友口中得知有人要出售‘红色内蒙古文献’,我想都没想就背着一个包不顾家人的反对从包头坐火车到张家口,满车厢就我一个人,到地方后,我花了七千元买下了这套文献。”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往事,肖毅觉得仿佛就是昨天,在收藏的路上,他有过迷茫、也有过很多辛酸,但是当他拿起一件件用心血收来的藏品陶醉其中时,所有的不快就在那一刻化为乌有。

在肖毅所购藏的图书中,红色政治类书籍在这几十年来一直是首选。“一则因我在大学学的是政史专业,工作之初教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学习中坚定了我对信仰的坚守与真理的追求,同时也不断加深了我对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革命先烈们的崇敬之情,所以我对红色文献情有独钟。”肖毅说。
如今,肖毅的红色藏品有毛泽东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原本;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中国共产党创建人及先驱者杨明斋、李汉俊、杨匏安、恽代英、魏野畴等20年代原真稀缺著作;毛泽东1938年5月出版的《论持久战》;抗战时期发行的《抗战日报》整月连号;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百种稀缺红色纪念刊等等。
传承发扬红色文化
![]()
肖毅说,他的收藏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一大代表等早期文献;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报刊文献;红色内蒙古、红色鄂尔多斯;红色珍邮这四大主题。他收藏的初衷也是为了寻找历史真相,获得对历史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些历史文献与一般的艺术品不同,它的意义就在于,打开它就是打开一段历史。”在肖毅看来,文献档案是第一手资料,所有历史的细节都在里面,它既是历史的佐证,也是最真实的历史。

通过三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肖毅现已坐拥大量红色革命文献、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元、成吉思汗、民国学术经典等早期珍贵典籍文献、新善本及丰富藏品,为传承红色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肖毅表示今后自己的收藏重点还是要放在红色文献方面。早期红色文献由于当初印量小,加之社会动荡、战乱等等因素,不少文献损伤、纸质自然老化严重,保存状况堪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毁即无法再生,因此藏家必须担起责任对现藏红色历史文献进行必要的保护。此外,就是要充分发挥红色文献在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资政育人中的作用,经常性地举办展出展览,尽早开办自己的红色精品文献馆,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人心,持久贯彻。

End
温馨提示: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于“鄂尔多斯日报·都市版”,谢谢配合!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都市版
作者: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谊
编辑:包裕婷
审核:冯晓丽往期回顾
1
集中供暖第一天 “热”到您家了吗?
2
总投资32.5亿!国家能源局批复的这个项目在鄂尔多斯开工!
3
乌兰木伦河3号桥10月最新进度!已完成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