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青海日报》创刊70周年大会成功召开。青海日报社记者管理部主任记者林玟均同志代表记者编辑、青海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王文泸同志代表老同志、玉树州委宣传部干部更松拉吉同志代表读者分别进行发言致辞。
1949年10月20日《青海日报》正式创刊
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70年风雨兼程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一代代的青海日报人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青海日报激情满怀、充满自豪展望民族复兴新时代青海日报将敬终如始、续写荣光!

林玟均代表记者编辑发言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林玟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奔忙在新闻采编一线的编辑记者,对青海日报70年华诞表示热烈祝贺!对报社给予我们的培养和关怀表示由衷的感谢!
1997年,我到青海日报社参加工作。22年来,和报社的师长、同仁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奔波在采编一线,从三江源腹地到河湟谷地,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在72万平方公里的高天厚土上,记录峥嵘岁月,展示辉煌成就。
今年,我作为青海日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三江源国家公园蹲点采访”主创人员,与其他同志一道走进三江源,历时12天,行程近4千公里,采访干部群众百余名,亲身感受青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行动自觉,亲身感受全省干部群众认识、践行“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理念,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阶段成果,聆听广大干部群众如何自觉爱生态、护生态,讲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生动实践和鲜为人知的“三江源故事”,得到了中宣部、省委领导、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也正是有了一次次的“走转改”“三贴近”“四力”的践行,使我们自始至终满怀激情,主动作为,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鼓与呼。
传承,续接历史;创新,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日报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投身改革,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拓展媒体业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新闻内容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新闻舆论工作勃勃生机。为大家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正是在这个平台上,我有幸收获了个人奋斗与时代共振的职业荣光,先后获得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青海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党的事业永远在路上,新闻工作也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当好宣传领袖思想的排头兵,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展示好青海形象,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开创“一优两高”新局面的进程中,续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王文泸代表老同志发言
火炬还在传递 号角依然响亮王文泸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青海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既短暂,又漫长。此时此刻,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回顾,有太多的理由值得我们心潮澎湃。
70年前,《青海日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诞生,从创刊第一天起,她就是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70个春夏秋冬,几代报人在采访路上奔忙,在深夜灯光下耕耘,在尺幅之宽的版面上鏖心,在隆隆运转的机器旁守望。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人在平凡、琐碎和重复的工作中倾注心血,燃烧年华。可以自豪地说,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也流淌着青海报人的忠诚与汗水。
人们都说新闻是易碎品,是的,一条消息,一幅照片,孤立地看,价值是有限的,也许只有几天的生命力。但是,70年的新闻叠加起来,就是一部描述新青海历史的恢弘长卷,一部无可替代的社会发展档案。70年不间断的记录造就的文史价值,是别的任何手段无法比拟的。70年里,随着报纸规模的扩大、传播方式的更新和辐射效应的提升,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青海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持续增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命是短暂的,事业是永恒的;火炬还在传递,初心一如既往。所有的青春都会在时间中褪色,唯有《青海日报》每天都这样新鲜。老一代报人把爱岗、敬业、刻苦、勤奋的传统作风和责任感、使命感作为精神遗产留给了后来者。新一代报人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博纳广采,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70年里,《青海日报》与党和人民同心,与社会发展同步,在时代变迁的风风雨雨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自己的责任。党和人民信赖她,关怀她,支持她,这是几代报人永不懈怠的强大动力。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但是时刻关注着《青海日报》的发展,尤其是当前这个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我们祝愿《青海日报》能经受住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下大力气调整传统办报理念和传播方式,努力掌握信息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发挥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在媒体巨变的激流险滩中站住脚跟并勇往向前。
我们祝愿《青海日报》作为引导舆论的主阵地,永远坚若磐石。
我们祝愿《青海日报》像扎根高原泥土、联系各族群众的常青树,永远郁郁葱葱。
最后祝愿大家健康快乐!
谢谢大家!

更松拉吉代表读者发言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更松拉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青海日报创刊70周年的重要日子里,能作为广大读者的代表发言,我深感荣幸和激动。
我从7岁就和青海日报结缘。清晰地记得,在一个春日的午后,父亲拿着报纸,坐在草地上,教我识读“青海日报”四个字,从那时起,即便不理解新闻内容,但还是每天缠着父亲读报给我听。上了大学后,我便成了“读报人”,当病情日益加重的父亲躺在病床上靠流食和输液维持生命,坐在床边念报纸给父亲听成了作为女儿最好的尽孝方式,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淡忘“自己可能就要失去父亲”的残酷事实。
以后的岁月里,即使再忙,读青海日报及其新媒体产品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行为自觉,一种特殊情怀,一种精神追求。
一次机缘巧合,我参加了“玉树红色文化展览活动”。在会展现场惊喜地发现,从1950年到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再到今年年初抗击雪灾,触景生情,期间的一张张青海日报,一篇篇新闻报道让人难以忘怀。从《玉树藏族代表上书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的领导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到玉树大地震抗震救灾一周年纪实的《山河共举新玉树》、抗击雪灾系列报道的《抗灾一线,擎起鲜红的党旗!》;从《优秀共产党员——仁措》,到《玉树星空文明闪耀》《一心向党的“老钢枪”》,一篇篇报道见证了时代变迁、玉树发展;一段段文字记录着感恩奋进、幸福生活。
大家都说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第二大发明,能够给人以希望、感动、温暖和力量,原来儿时就已感受到的源自青海日报的希望、感动、温暖和力量,是基于历史的沉淀和情怀的滋养。
70年来,一代代青海日报编辑记者用青春和汗水,热血和赤诚,强“四力”葆“初心”,确保每段文字力千钧,每篇报道暖人心,始终做到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温度不减。
70年来,青海日报也逐渐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体,演变为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音视频制作等多种传播形态的新闻矩阵,奠定了“纸媒引领、新媒上阵、全媒发力”的现代化全媒体传播格局,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党报多平台、多渠道传播的新时代强音,打造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阵地。
70岁,是如我外婆一般的年龄,但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70岁又是一个新的开端,是一次伟大的起步,更是一段辉煌的续写。
祝愿我70岁的忘年挚友青海日报,继续以沾满泥土味的深情笔触,用实干走笔“高原红”,用情怀叙述“青稞香”,乘着“5G”东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推荐阅读?重整行装再出发——写在《青海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
?绿水青山·幸福西宁|“西宁册页·时代影迹”网络摄影展(下)
摄影/黄灵燕
责编/亚君
监制/魏慧敏 总监制/刘蓉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