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万人。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者约为54万人,其中多数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所致。
对于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而言,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许多医生在选择用药时面对着各种困境,比如有效性与安全性不能兼顾、患者依从性差等,非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引发新的、更加严重的心脏病变。
2019年10月19日,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协会和单位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第一届西北心律失常论坛在西安举行。期间,“律动中国”2019心律失常规范化治疗培训项目陕西站会议召开,活动聚焦规范心律失常临床诊疗,旨在提高心律失常诊疗水平,让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合心血管病院郑强荪院长及血管内科董新主任担任会议主席,百余位来自西北各省的基层临床医生参与了培训活动。

宋安齐教授作《抗律-调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策略》专题报告
“从抗律”到“调律”
中医思维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新策略
会上,在《抗律-调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策略》的报告中,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宋安齐教授介绍到,循证医学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的评判要求有三点:遏制心律失常、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和降低总死亡率。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是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理想药物选择。然而,目前治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局限性,多数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且副作用明显。
宋安齐教授指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络病理论提出了从“抗律”到“调律”的心律失常治疗新策略。即调心率快慢;调神经张力达到平衡;调离子流达到膜内外平衡;调心脏结构趋于正常。基于络病理论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代表性通络药物——参松养心胶囊,能够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善心肌微循环,保护心肌细胞,逆转心房、心室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发挥整合调节,快慢兼治心律失常的作用。对于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房颤等均具有显著疗效。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可以提高心率,且不影响心功能。
重视房颤及其危害
关注房颤治疗的药物安全性
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张殿新教授在题为《房颤节律控制药物选择》的报告中介绍到,当下房颤的患者越来越多,发病率也逐年在提高。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房颤有三大主要危害,即增加患者脑卒中、心衰和死亡的风险,同时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节律控制是房颤治疗中控制症状的重要措施,恢复和保持窦性心律是房颤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房颤转复为窦律的方式有自动复律、药物复律、电复律及导管消融。其中,药物复律和电复律为主要手段。对于房颤治疗,在开始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之前需要权衡症状负荷、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意愿。通常,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决定了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

张殿新教授在会上发言
张殿新教授介绍到,大量临床研究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用于治疗阵发性房颤。其治疗房颤作用与心律平相当。在安全性方面,参松养心胶囊副作用小,比心律平更具优势。中国《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指出: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对于阵发性房颤、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律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整合“调律”
中药为心律失常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洪涛教授在《窦缓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告中指出,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进展中,药物治疗有其独有优势,也便于普及,更适合基层医生使用和推广。但现有心律失常药物发展进展缓慢,其中碘酮疗效确切但存在严重心外脏器毒副作用。而更多的抗心律失常西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处于两难窘境,缺乏有针对性的临床选择。
在这方面,具有整合“调律”作用的中药,同时具有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离子通道的影响发挥其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自主神经、改善传导、改善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代表性药物参松养心胶囊,经循证医学研究显示了良好的整合“调律”调律作用,可兼治快、慢性心律失常,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

王洪涛教授解读《窦缓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窦缓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处理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优化的处理策略。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外,中药参松养心胶囊通过整合“调律”,给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据了解,参松养心胶囊已被列入《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等多项指南、共识以及西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得到了心律失常领域专家及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
目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规范药物使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和经验的进一步积累,我国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会进一步增加,患者会更多获益。
精彩回顾
回顾丨第17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
国际丨循证证据助力“调律”中药登上国际舞台
方案丨心律失常治疗的“中国智慧”闪耀东方

图文源自网络,转载只为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