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奔腾一路歌
——宁夏沿黄地区合奏高质量发展和谐乐章

黄河,辟开青藏山川奔腾而下,坚韧如一滋养成就着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千百年来,这方土地的百姓得以繁衍生息。这是古老河畔的辉煌。
千年九曲奔腾,黄河两岸焕新生。
进入历史新纪元,黄河流域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融共生、不可割裂。
处于“铜头铁尾豆腐腰”中上游的宁夏,以黄河保护治理为前提,坚持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舞活”产业链,加快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蹚出因河而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吴忠市以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王鼎 钱建忠 摄
这是新时代宁夏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转观念换脑筋
“宁夏发展思路清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我们很受启发。”前不久召开的闽宁协作座谈会上,福建省党政代表团为宁夏干部群众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连连点赞。
高质量发展是方向、路径,更是一种势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欠发达地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曲折又艰辛。
曾经,“以GDP论英雄”和“向生态要效益”的拉锯战不时上演。
人们一味索取、过度开发导致贺兰山满目疮痍、千疮百孔;落后的发展方式污染了黄河,入黄水质一度不达标;药企异味扰民、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开发等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屡屡“点名”……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式正在毁掉宁夏赖以生存的“金饭碗”,这样的发展,更谈不上高质量。
思想大转弯,始于2017年6月。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生态立区战略确立为“三大战略”之一,将原来建设“沿黄经济带”调整为突出生态优先的“沿黄生态经济带”。这是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行动。
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宁夏而言,核心在沿黄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区66%的人口、80%的城镇,创造了85%的经济总量,生产了57%的粮食。沿黄地区的发展方向,对全区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
宁夏着眼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统筹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沙平衡、污染治理多重任务,打赢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坚决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整合工业园区、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高质量发展……生态,成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的“推手”。
宁夏下决心向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动奶酪”、下重手,全区1000多家“散乱污”企业逐渐被淘汰,33个工业园区被整合为22个,逐渐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转变。
去年底,经过近半年的统一思想、痛定思痛,“盘踞”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42家企业全部退出,当地干部群众统一了思想认识:“支持搬迁改造”,企业纷纷下决心:“借此机会转型发展”。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宁夏各级领导干部谋发展、做决策、定规划、上项目,既算经济账、发展账,更算生态账、资源账。
“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贺兰山环境整治过程中,我们遇到过恐吓、威胁,但我们没有退缩。”石嘴山市有关负责人说,算一算生态账、经济账,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投入的代价远远大于这些年向父亲山一味索取的所得。“这一堂课,我们交了昂贵的学费。”
在视招商引资项目如珍宝的沿黄县区,一切有损生态环境、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项目陆续“吃了闭门羹”。
随着发展理念和思路悄然转变,高质量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旺。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在保护治理的前提上,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金秋十月,中卫市迎来了2019云天大会。众多云计算、电信运营商、电子信息等领域嘉宾在黄河之畔碰撞智慧、“数”说未来。
从工业负重前行到第三产业轻装上阵,中卫市早已走出腾格里沙漠污染的阴影,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以“一域”的转型升级实现“一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筐,什么菜都能往里装。
谋发展最紧要的前提是黄河生态保护,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宜,探索符合地域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银川都市圈“三市一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行政壁垒、找准自我定位抱团招商引资、布局产业,推动集约集群发展;中卫在挖掘弘扬黄河文化和保护黄河资源的基础上,“全域旅游”的步子走得更稳更远……
因水而生,才更懂得对母亲河的珍惜和敬畏。
在水资源最大的刚性约束下,全区将443平方公里黄河水域划入生态红线范围,以水定城、定产、定人,扎实推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进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86%的县区实行阶梯水价,开展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试点,重点用水行业规上节水型企业达到74%,年引黄水量由最高时的89亿立方米减少到65亿立方米。
在引黄灌区,2000多年深厚悠久的引黄灌溉历史和新时代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实践,诞生了全国优质春麦产区、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黄金玉米产业带的“绿色招牌”。
宁东工业基地率先引入“市场之手”探索水权制度改革,黄河分配水量指标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缓解。
贺兰山下,曾经的戈壁滩成了酿酒葡萄最佳种植区、优质葡萄酒绝版产区。去年以来,香港经贸文化旅游届人士考察团连续三次光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为宁夏葡萄酒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介、牵线搭桥。
……
宁夏沿黄地区在科学规划和转型发展中,不同区域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和谐乐章。
新时代,古老河岸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超越了千百年来“黄河富宁夏”的传统格局,从“富宁夏”向“兴宁夏”迈进。
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海棠 文林 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