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神圣国土 建设幸福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一周年记(三)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尼泊尔语专业学生在进行尼泊尔语故事讲述比赛。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1958年9月,“西藏公学”开学;
1965年4月,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
2015年4月,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这所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民主改革前夕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学校,担负着为西藏培养各类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2018年10月,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一年来,西藏民族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遵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着力培育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2019级外语学院印地语专业的措姆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印度题材电影,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印地语专业。
“因为经常看印度电影,对印度的文化、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在学习的时候带着兴趣,所以目前觉得比较轻松。”说到选择印地语的初衷,措姆还告诉记者,她想把印地语学好,以后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
印地语和尼泊尔语的开设,是为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南亚大通道”建设。与此相同,网络空间安全、康复治疗学、数学与应用数学3个新专业也出现在西藏民族大学学科专业中,同时学校还新申报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审计学、艺术教育4个专业。这是西藏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治边稳藏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具体举措。
鉴于西藏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治边稳藏”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的重要任务,西藏民族大学在打造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同时成立了南亚研究所、西藏旅游研究所、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等科研实体,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
2018年12月,西藏旅游研究所科研人员前往林芝进行调研。参与人员杨昆回忆说:“我们通过走访和多方收集数据后发现,林芝拥有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但一到冬季旅游资源就走向枯竭。当时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充分挖掘工布新年民俗文化内涵,邀请游客参与‘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等民俗活动,填补这个时间段的空缺。”
除了参与“十三对关系”“十大工程”等重大项目研究,学校还成立“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西藏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9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玉珠卓玛已经在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里待了快两个小时,她正跟着研二学生郑于蓝学习水体污染物去除方法。
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以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环境安全研究为总目标,以“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目前已能够进行水质测试和微生物测试,开展高海拔低压低氧低温的水体不同污染源污染特征解析、污染物去除及资源回收的基础过程与关键技术研究。
“我的家乡玉麦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路修好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到那里去,人一多环境可能会受到影响。我学了污水处理的知识,希望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装置让家乡的人用上更干净的水。”玉珠卓玛一有空就会到实验室,对家乡的爱成了她学习的动力。
岁月如歌,抹不去砥砺奋进的永恒记忆;碧空如洗,映不尽繁荣兴旺的民大风华。站在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新起点,我们相信,新时代的民大人一定会在奋斗中体验幸福,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终审:王广华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