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腔热血,携笔从戎不负青春;一身戎装,戍守祖国的边疆;一份荣光,尽显吉大学子的青春亮色,他就是艺术学院退伍大学生李洋。
第一次见面,李洋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挺着笔直的腰杆,迈着大步走来,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始终稳稳地保持一个姿势:坐在椅子三分之二处,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他说话声音不大,不急不缓,但是中气十足,从步态到坐姿到谈话,尽显“军人”的风范。

去西藏,向军营出发李洋是我校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2014年,他志愿前往西藏自治区某部队服役2年。“我心中有一个热血军旅梦,我一直在寻找圆梦的机会。”骁勇善战、勇敢热血的基因流淌在这位蒙古族汉子的血脉中,李洋说,每一次看军旅题材的影视剧都会让他血脉喷张,剧中穿着迷彩服的战士、充满激情与豪情的军营更加坚定了他要穿上军装、报效祖国的梦想。李洋一直密切关注着各种征兵信息,终于在大二时,他瞄准机会,毫不犹豫地在征兵网站上填写了个人信息,并顺利地进入了选拔名单。对入选人员而言,服役地有很多个选择,但在李洋眼里,只有西藏这个单项,因为申请去西藏并不容易,不仅心理上要有万全准备,而且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体检的多项指标都要比其他人高才能通过申请。“我当时只想去西藏,是因为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当兵,就一定要到条件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李洋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没吃过苦,没受过累,当父母得知他要入伍参军时,在电话的一端沉默了。面对亲人的质疑,他也曾矛盾,但从未动摇,“我很理解父母,但是我当时心里好像有一团火在烤着我,我不去当兵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因此我做了一个“叛逆”的决定!”李洋为了避免与父母正面冲突,瞒着家人办妥了所有手续。临行前几天,父母才知道他真的要去西藏服兵役了,因害怕母亲控制不住情绪,李洋拒绝让父母送行,他与战友们一起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向着魂牵梦萦的军营进发。

在部队,淬炼铁血意志
从平原一路向西,海拔不断升高,过了唐古拉山口,来到了海拔3900米的西藏。一下火车,李洋就感到了心跳加快、呼吸吃力,他意识到自己未来两年将要在这片土地上服役时,心中涌起一份誓与艰难、苦累抗争到底的坚定。“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不仅是朝圣之地,更是一片记录着无数士兵扛枪在肩、为国戍边、保家卫国的军人情怀的热土。”李洋动情地说。
在西藏,李洋发现很多老士官因为长年待在西藏患了高原红细胞症,血液变稠,已经抽不出血,只能强行抽出一些黄泡泡,“看了这些老兵的付出与坚守,我才真正理解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就是军装在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刚入连队训练,李洋不仅要克服“心脏好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一样”的高原反应,还要每天进行严苛的内务整理以及基本体能、队列、坐姿等高强度训练。每天八小时的训练时间,他们要扛着枪低姿匍匐,一爬就是半天。“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们的手腕、关节、膝盖都会破皮、青紫,但是到后期,都练得皮糙肉厚了。”他经历了手指化脓,也经历了在西藏的冬天,白天穿半袖晒太阳,晚上套着防寒靴、棉裤、作训裤、绒衣、作训服、作训大衣、站岗大衣站岗,但不到半小时,全身都会冻透……
“军营就是一个把人揉碎了再重新拼起来的地方。”这句话在军人口中代代相传,打破所有想象,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好每一项最普通的任务,“当好一个兵”就是全部的意义。刚入军营的李洋与众多新兵一样,认为军旅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反差很大,一直在和铁锹、泥土、地雷打交道,重复着体能、队列、战术训练等看似“平凡”的任务。老班长看出了他们内心的落差,他问大家:“你们为什么要当兵呢?”新兵们一时语塞,老班长说:“其实,当兵的目的就是当好一个兵,听从指挥,做好上级分配的每一项任务,无论是炊事员还是负责种菜喂猪的种养殖员,大家都是为冲锋在前的战士做保障,这就是贡献。”李洋恍然大悟,原来当兵更多的是平凡与普通,虽然做得不一定是自己最想做的,但是做的和自己想做的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认真完成好平凡的每一项任务就是一种不平凡。新兵们的观念也从“班长,我要去开坦克”自愿转换到“班长,分配我们去哪里工作都行。”
部队是一个让人快速成长的地方,总是在刻骨铭心的一步步里明白自己该站的位置,每一项任务的完成就是一次责任的履行。从吉大参军的李洋思想文化素质较高,且体能过硬,便被营长调到营部做文书,他曾经以为“只需要打打字”的文书工作却让他一度崩溃,“那时我很绝望,什么都不会,和营长说想转行去喂猪。”但是营长并未同意他的申请,营长说:“作为一个士兵,遇困难就退缩逃避,说得过去吗?”营长的话惊醒梦中人,李洋开始自己主动想办法,向其他单位的文书班长求教,观察其他人的办事方法和行事方式,逐渐地熟悉了文书的工作,拟训练计划、反馈情况、安排政治教育、汇集营部资料等等安排得有条不紊。因为部队材料繁多,李洋需要及时汇总,做好上传下达,经常要加班到深夜,连过年都需要待在值班室里值班。工作的历练中,他不断激励自己坚持,他坚信,坚持下去就是成长。
李洋说自己是“一块哪里需要就搬往哪里的砖”,他主动申请加入前往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域进行的野外训练。每天背着十几公斤重的背囊,扛着6斤多的步枪,头戴2斤多重的头盔,进行百十公里的徒步拉练,中途还要根据随机出现的各种战术情况做出相应动作。在高原上用高压锅煮好的米饭,总是下面比较稀,上面夹生,只有中间一层勉强能吃。“第一次打饭的时候,饭都是一块的,副班长说要捣碎再吃,不然像石子儿一样。”西藏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白天紫外线强烈要防止晒伤,一到了晚上,即使是7月份,也会下冰雹,在山上训练,有时帐篷还会漏雨,盖着两层被子、一件大衣睡觉的战士第二天醒来还是会全都湿透。虽然体验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艰苦,但是李洋始终觉得:“这很有意思,只有当了兵才可以知道一个人的骨头硬不硬。”
凭着冲锋在前的干劲与责任感,两年间,他累计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当年同一批50多位退伍大学生中,有一个三等功的只有2、3人,两个三等功的只有李洋一人,对于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李洋笑着说:“我并没有想过能够获得这么多荣誉,我只是把我该做的事做到最好。”
选择当兵,就有唱不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歌不尽“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壮志。直到今天,每当李洋想起严格训练的日日夜夜,野外训练、实战演习的紧张场景,充满血与火的军旅生活,他还是激动不已。特别是当他们的车队从街区走过,民众们自发地向他们致敬;当他站岗时,一个小学生跑过来向他敬礼;当他在训练途中受到当地藏族同胞的欢迎的点滴感动,都让他体会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谊之深。

尽所能,担负军训使命2016年退伍复学的李洋虽然已褪去军装,但军徽永远闪耀在他的心中。从大学生到军人再到大学生,不管身份如何转变,“在哪个位置上,不要让人觉得你这个兵白当了”的声音时时鞭策他要为学校做点什么。
2018年9月,他首次担任2018级新生军训的教官;2019年9月,他作为惟一一名学生营长与14名退役复学的同学一起组成第七军训营,为来自6个学院的790名学生开展军训。

集学生、营长、退伍复学士兵、学长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李洋坦言:“自己的压力很大,需要协调好部队、学校、老师、同学等多重关系,但是既然自己披上了迷彩服,就要完成好涂色的任务,退伍不褪色,我要尽全力为学校多作贡献!”他要承接学校的统一安排,做好军训的部署工作,还要与其他9个军训营的营长打好配合,这些营长都是部队里的军官,李洋作为学生营长还担心过自己是否能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他们对我都很尊重与关心,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相处十分融洽,军训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他每天与教官们一起早中晚连续执勤,暴雨天的时候,当他得知自己的营队两个连长还在雨中执勤,二话不说与他们一同完成任务。“我是营长,但是又要在需要的时候当教官,只要我的营队里有一个同学、一个连长没有雨衣,我就不能穿,我要与营队的每一个人始终统一战线。”

现在的李洋多了一份果敢和对时间的珍惜,他一边努力攻克学习上的难题,一边不浪费一分一秒地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尝试各种可能性,为自己的人生涂抹更多色彩:赴云南支教、任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担任艺术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创办博物学协会并担任首届会长、任致远咖啡中心图书馆店店长等等。并且积极地将迷彩色涂抹在校园中,让更多同学感受“神圣的橄榄绿”:在我校党委武装部的指导下,他牵头成立学生战友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开展“12·9”“9·18”座谈会,在清明节带领同学们为烈士扫墓,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担任吉林大学国防爱好者协会会长;协助武装部、学工部开展大学生征兵入伍的相关推广,设计展板、拍摄宣传片。
两年的军旅生涯让那个少年变成了铁血男儿,刚强的意志,坚不可摧的信念,经历过意志与体魄的磨砺与锻造,他早已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今后的路,他将带着这份迷彩色的宝贵经历,走得更加坚定、自信。
▼往期精彩回顾▼吉锦第36期 | 关注吉锦 尽享资讯
解密!“速度吉林”国庆彩车与吉大刘昕晖教授团队的故事
吉大学子刘芷宁论文被数据和数据库领域顶级会议接收

执行编辑 / 王晶 羽白
文 / 吉林大学报 研究生记者 高健欣
出品单位 / 党委宣传部 - 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投稿方式 / jluxinmeiti@163.com

热血青春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