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2018级赴陕西韩城实习调查活动考察报告(三)

2018级赴陕西韩城实习调查活动考察报告(三)

阅读量:3724383 2019-10-23


韩城考察记
(1802班程士远)

陆游于《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鲁师亦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理,故于是年9月13日,农历八月十五(癸丑),值中秋佳节之际,依旧例,与任师携吾等五十余人赴韩城考察,并嘱吾等细心观测,归去后作报告陈述此事。
韩城,古少梁、夏阳是也,至隋始改称韩城,又因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修建六级八角宝塔,今为古城地标,是故古城又作金城。国人常言“地下文物看陕西”,可见关中文物之丰厚,清樊增祥则在诗中写道“关中文物最韩城”,此足证韩城文物于关中之地位,更遑论韩城乃太史公故里、大禹凿龙门治水之地。
此去韩城三日,吾等有幸观赏韩城三庙(文庙,东营庙即关帝庙,城隍庙)、游览韩城古街、赳赳寨塔、观测魏长城遗址、参拜太史公祠、游芝川古渡口、观大河、又游党家村、泌阳堡、梁带村古芮国遗址,并欲往五四村、登象山,因雨,遂不得行。
癸丑行程
此日余等午时抵至,稍事休息,便驱车往至韩城古城所在,韩城古城前修有毓秀桥,又名澽水桥,桥架于澽水之上,乃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建,历时5年竣工。系原贵州巡抚刘荫枢捐资修成。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后,更名为集胜桥。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后,又更名为毓秀桥。道光二年(1822)、宣统二年(1910)曾两次重修。桥前有木牌坊一座,上有刘抚台手书“示我周行”字样,桥为沙石质,拱形,有10孔,全长180米,宽4.5米。两旁各有望柱99座,柱顶雕饰瓜果图案,两头各有石人坐像2尊。其雕饰之精美,可知昔时工匠手艺。此桥修建之本意即为当地居民往来便利,是故修成之后,刘抚台深恐不肖子孙借此桥勒索往来百姓,故将此桥以三两白银卖于韩城县官府,此即“三两银子卖桥”由来,刘抚台高风亮节,时至今日为韩城百姓称颂。
 过桥有城楼立于桥后,乃仿古城墙所建,门额题字“溥彼韩城”,出自《诗经·韩奕》。内为古街,穿古街至文庙,庙前立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字样之石桩,以示对“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圣人之敬。庙西建有魁星楼,传言唯中过状元者方能建之。文庙只开侧门,正门墙上雕有五条彩龙,气势凶猛、神彩各异,吾知故宫、北海皆有九龙壁,此地亦有,然此地九龙未聚于一处。另有双龙呈圆形图雕于门坊两侧,两根浮雕柱通天寓为孔子顶天立地。另有两龙分别雕于前院两旁。过棂星门入庙内,门前有对联一副,上联曰“道冠古今瞻贤仰圣千年庙”,下联曰 “德配天地重教兴文万世宗”,是于该庙及孔子之生动写照。初进庙中映入眼帘乃是一座桥、桥下有湖,湖曰“泮池”,呈半月状,各地文庙皆有修建,惜哉十不存一矣。其后过戟门,门前立有兵器若干,传为自宋太祖始即有该俗,该院内正中为大成殿,供有孔子像及其四位贤弟子像,殿前摆有香案,为寻常百姓上香之地,彼时平民无权入殿内,只能在外供祭,殿前有数级台阶,中间雕有云腾龙图,古时唯帝王可行,彼时亦不过韩城状元王杰从此走过,后为护路尊严,于御道两旁置两石雕小象,置一龙雕石柱封住此路,此后再未打开,两旁乃官人所行,普通文人学子从侧面行过,院中有树,枝分五岔,名曰“五子登科”,寄托世人于子孙之殷切期盼。两侧有屋室,已改为博物馆,记述韩城历史发展脉络及文人轶事。该院后为明伦堂,两侧为由仁义行之屋,是古时儒生读书、讲学、弘道、研习之所。堂后建有尊经阁,下尊经阁,转至东营庙(即关帝庙),庙正殿右侧有斗母宫,为祭祀北斗七星之母之地,庙门一侧尚有一处小院,称三公祠,祭祀刘关张三人。庙前砖雕影壁,孔雀蓝琉璃煞是醒目,砖雕团龙狮子,神采飞扬,灵动异常。庙中大殿供有武圣关羽之像,上书“忠义千秋”,左右两侧为周仓及关平。出关帝庙,至临教坊,经威明门过广荐殿而至德馨殿,此殿中供有韩城城隍,主韩城阴间事。吾等在此休息片刻。韩城三庙为吾等研习古时地方文化发展及民间信仰多有裨益,是故此行收获颇丰。

出三庙,经古城至赳赳寨下,抬眼望去,台阶甚陡。赳赳寨中“赳赳”一词,取自《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赳赳”,雄健勇武之意,“干城”意即卫护居所。以“赳赳”命名村寨用意颇深。赳赳寨顶可俯瞰全城,是该城制高点,古人云:“守韩城必守此寨。”半山腰建有一口大钟与一面圆鼓,用于警人时辰,所谓“晨钟暮鼓”是也。寨顶有塔,名为“赳赳寨塔”,初名“谭法塔”,又名“金塔”,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后因地崩而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县令康行间捐俸并募化重建。塔为八角形砖砌空心塔,共6层,钻尖顶,通高约23.36米,底部为正方形。门面南,东、西两侧有踏道。东、西、北3面均有望窗,2、3、4、5层各4个,第6层5个,南有3个。塔外部,层与层之间有叠涩砖牙。建筑完好。塔座东墙上,有石碑2通。一通系青石碑,碑文为“悟空子法浩上者去履不依损自福金大定十三年癸已记之”。另一通为沙石碑,碑文已然模糊,只见些许字样,为:“大金大定十三年岁次口口口口修建宝塔都口口口口”。

 甲寅行程
该日吾等观战国魏长城遗址,只见城墙低矮,绵延甚短,杂草野树丛生于上,侵蚀墙体,近前观之,可见夯土层迹,厚度不一,近旁建有魏长城复原墙,宽约17.3米,余亲测之,魏长城遗址乃是中国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长城遗产构成史中具有起始地位,魏长城建造之初即为抵御强秦进攻,卫护魏河西地,据《史记·魏世家》载:“梁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其时正值周显王十七年,秦孝公十年,即公元前351年。又据《史记·苏秦传》载:“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由斯可见,彼时魏长城即是军事屏障,又是国界线。早年县城西关村外,就曾竖有“秦魏分界线”石碑。此碑毁于“文革”时期,亦甚惋惜。魏长城依南北而筑,《史记·秦本记》中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鹿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然据史党社先生考证,早在梁惠王九年韩城一带即修有长城,彼时秦魏于河西之地争夺日趋白热化,魏为保障河西安全,先沿华阴至韩城段修筑弧形长城,七年后,韩城(彼时称少梁)失守,魏防线南移,于是又于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此段长城应在今合阳,故韩城段长城应为惠王九年所筑。残存于今陕西境内之古长城于吾等研究战国秦魏争夺河西之地及我国古代长城发展极具价值。
从魏长城去,至芝川古镇,该处建有太史公祠,并有古渡口可通往山西,今已废,建有公园,供游人玩乐。据《水经注》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此为司马迁祠墓之始,又据《韩城县志》载“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县令尹阳曾集芝川乡民修砌墓垣, 建起寝宫和山门。”此后历代皆有增修补缮,但基本依此次建筑样式。司马迁祠东濒大河,西临梁山,依山傍水,山前有澽水流过,筑有一座桥,桥前牌坊上书“文史圣域”,在此之前有广场,树太史公铜像,为近年所立。过桥为祠庙山门,门上有一匾,为启功先生所题之“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彼时有人于此门前弹奏琵琶,吾等听完一曲方才前行,过此门则为司马古道,初称韩奕坡,始建于春秋战国之时,后因司马迁祠墓修于此,改称司马坡,坡极陡,过此坡有一石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有路,旁高中低,比古道更陡,至路尽头,有台阶,共九十九级,暗合久久之意,为古代帝王修筑时欲以此庇佑王朝传至万世所为,台阶上亦筑有牌坊,木牌坊上书“史笔昭世”,是夸耀太史公功绩,石牌坊上书“河山之阳”,是《太史公自序》中太史公早年耕读之地,登至顶,则为太史公祠,由此观之,左可览韩城全貌,右可观大河气象,祠内供有太史公泥塑,泥塑前有一大石雕成之石案,供人上祭之用,祠内尚有石碑多座,乃古今文人墨客所留,或赞司马功绩,或为修此祠墓留名,鲁师言其中一块为1958年郭沫若所留,题诗曰“龙门有灵秀, 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械, 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此诗可谓是对太史公一生作为之高度评价。祠后即为太史公墓,呈蒙古包样式,传为元世祖有感于太史公言北部游牧民族皆黄帝子孙而特命修成。墓上有树,五枝分叉,亦曰“五子登科”,墓碑上为清乾隆四十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之“汉太史司马公墓”。吾等从后山下,路过一处屋院,稍作休息,院中几处屋内有司马公家族谱系,从院中出,前行不远,有一处阁楼,内为司马公生平事迹,从阁楼出,下为来时所行之司马古道,下山游芝川古渡口。古渡口早已废置不用,辟为公园,澽水由此汇入黄河,河对岸为山西,左河津而右万荣。鲁师有言,学史者岂可不拜祖师爷?这日也算是如吾等所愿。
 午后去五四村观测地形,五四村藏于山中,村中住户呈带状分布,依水而建于两边平地,村周围为黄土丘陵分布区,丘陵上原有梯田,近年来国家倡退耕还林,村中住户已将梯田改种花椒树,如今花椒已为韩城特产。登山至途中,遇落石,鲁师言此中有险,于是吾等引憾下山。且本欲登象山,因雨,恐路滑,亦不得行,实乃憾事。
 
丁卯行程
当日吾等先至禹门口观大河气象,因昨日下雨,大河随之涨流,河上架桥,可见远处一座大桥在修,吾等经桥至山西境内,然后折返,吾等又至河岸取黄河水一瓶,待其澄清后观之,泥沙仅瓶底薄薄一层,并无古人所言“其水一石,其泥数斗”之情况,鲁师言盖缘于黄河水中泥沙细小,且河水湍急,使泥沙不易沉积,由是而使河水浑浊。禹门口据传为上古大禹治水时所凿,该地亦是鲤鱼跃龙门之地,附近有村曰龙门村。吾观周围地势,大河自北而来,拘束于两岸高山峡谷,河道狭窄,虽水流激荡亦不得破,至此地,突现平原,河道由是而陡然变宽,且北高南低之势,使水流于此处一泻千里,极为湍急,黄河桥下形成数个大漩涡,蔚为壮观。另据传此地亦是明末李自成渡河直捣幽燕之处,然史载为沙涡口,故此说应为当地人自言之语。
 明清之时,韩城外号“小北京”,城中多四合院民居,其中瑰宝所在即为党家村。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始祖为党恕轩,明嘉靖四年前后,党氏姻亲贾璋之子移居此村,遂形成党贾两家合居之状。初入村中,导游携吾等先观赏一牌坊,其本为清光绪皇帝赐于党伟烈之妻牛氏,为旌表牛氏夫死守节之气节。而后吾等至一处广场,上有碑,为日本友人所赠,碑上载一日本友人甚爱党家村古建筑,激动之下客逝于此,其同行便赠此碑以慰其灵。进村观游,始觉村中屋室果多为四合院样式,门槛亦颇有趣,放倒即为板凳,午时坐之食饭。明清之际,党家村多外出做官、经商之人,非富即贵,是故家家户户门前皆修有栓马柱与上马石墩,今日吾等仍可从党贾两家分银院中一窥当年盛况。党家村每院皆由青砖铺成,只在院中置放一石,称“天心石”,并在院中置一缸水,用于救火。每院大门皆有门额题字,有砖雕有木雕,或书“明经”“诗礼第”“耕读地”以表明乃是读书人家,或书“笃行”以为家规,门前照壁雕有各种动物,寓意深远,院中大堂内挂有许多字画,多为告诫族人为人处世之语,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真无愧于“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称号。党家村街道亦修的颇为讲究,门不对门,门不对巷,巷不对巷,合乎风水,其间用心之处可知矣。在村东南,建有名曰“文星阁”之风水楼,暗合风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说,该阁用于供奉文曲星,是为庇佑党家村代有才人出。村东北高出村子三十米塬上有一堡,名为“泌阳堡”,乃咸丰元年(公元1852年)为抵御贼寇所建,登上此堡可俯瞰村全貌,东西皆为塬,南有泌水流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堡中建有粮库和一处水塘,用于避难。堡后建有土墙,原用于御敌,今为方便行人往来,已拆除一段,吾等即从此处出。党家村建筑不仅使往来游客叹为观止,也有助于吾等研究明清时民居建筑,“民居瑰宝”实至名归。
 韩城考察之末即为梁带村古芮国墓地遗址,芮国乃周初分封之小国,春秋时灭于秦穆公,其故地应在今山西芮城县,韩城所掘为其公室墓地。其东倚大河,故河道西移,部分墓室为大河冲刷而去。经考古发掘可知,该墓葬群是以芮国国君为核心构筑,国君墓葬周围有后妃、卿大夫、百姓之墓葬,其中陪葬最丰厚者无疑是国君墓葬,考古学家从中出土大量陪葬品,并发掘出芮国女执政芮姜之墓,芮姜乃国君姬万之母,恶其行而废之,转立他人。芮姜亦是巾帼女将,曾率军败来侵秦军,是故芮姜墓中发掘出许多稀世珍宝,如玉猪龙,玉猪龙乃玉制礼器,象征无上权力,芮姜墓中之玉猪龙来自红山文化,是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只,除此之外,其随葬还有由多颗玉石及玛瑙、丝线所编而成之项链数串,另墓葬中棺椁亦极具特色。此处墓葬遗址中尚有随葬车马、陶俑、墓主生前所执兵戈及象征诸侯权力之青铜礼器,随葬之丰厚,为吾等研究先秦礼乐文化及芮国历史提供诸多物证。
结语
考察既毕,吾等仍深感意犹未尽,韩城文物之丰厚、之珍贵,使吾等久久不能忘怀。
此次考察亦丰富吾等之见识,开拓吾等之眼界,深觉历史研究不能执着于书本案牍之间,更应当以实地考察为据,结合所学所知进行探索。吾以为,此即吾等本次考察之真正体味所在。
1、司马迁(西汉):《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第1845页,《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第202页,《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第2254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2、史党社:《陕西渭南地区的秦魏长城及城址考察》,《秦文化论丛》,2003年第00期236页。
3、郦道元(北魏):《水经注·卷四·河水四》第24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赵本荫、程仲昭(民国):民国《韩城县续志》卷三《古迹》第2页,1925年石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五三〇号·陕西省·韩城县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214页。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