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镇(乡)是上连县、下连村的桥梁纽带,是资源要素聚焦、带动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以产业核心乡镇为平台,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以产兴镇、产镇融合的发展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18 年起,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选择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两年来,各地是如何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成效如何?
四川
彭州市九尺镇:聚焦蔬菜产业补短板
四川成都平原具有水旱轮作的农业耕作传统,一年一季水稻两茬菜,精耕细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水旱轮作模式下,彭州市九尺镇常年种植蔬菜 4 万亩、年产量 8 万吨,是成都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2018 年,九尺镇经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批准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总投资 14152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1200 万元。位于高林村的水稻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是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之一,已于今年 5 月开始运行。走进育苗中心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层磨砂玻璃样的墙面,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着棚内的温度、湿度,穿过玻璃小门,步入棚内,架子上盛放着各种蔬菜苗,上方悬挂着黄板和自动化的喷灌设施,通风、调温设施俱全,保证了育苗中心内温度、湿度的可控可调。“目前棚内大约有 150 万株苗,包括西蓝花、儿菜、白菜等多个品种,全部都是周边种植大户预定的。”高林村党委书记杨长福介绍到,水稻收获后就是种蔬菜的季节,现在正是育苗旺季。

高林村 11 组村民尹华林已经种了 40 年蔬菜,是蔬菜种植的行家里手。他说,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自己育苗,如今种植大户都不愿意自己育苗了,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万一不能及时出苗,误了农时,损失就大了。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的落户,不仅让高林村的种植大户可以就地取材,而且整个九尺镇的种植大户也都不用再远赴外地购苗,生产更为便利,成本也更低。位于金沙村的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则解决了蔬菜冷藏和产地商品化处理的大难题。“因为没有冷库无法预冷,以前我们的蔬菜运出去,只能装一层菜加一层冰,20 吨的货车,实际只能装 10 吨菜,很不划算。”项目实施方、成都中阅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孝建表示,该项目可同时满足 4000 吨蔬菜的预冷处理,一条分选初加工生产线则大幅提高了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对九尺镇,甚至彭州市的蔬菜产业都有重大意义。九尺镇党委书记欧阳伟表示,全镇蔬菜产业发展至今,生产端和市场端都出现了新的趋势和需求,以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补齐产业链条中的短板,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围绕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九尺镇还分别实施了 200 亩智慧蔬菜产业园、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菜-稻-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这些项目有的依托村集体经济,有的依托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市场主体,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在发展中,九尺镇还十分注重利益联结。2018 年底,高林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并通过了育苗中心的股权量化和收益分配实施方案。这个中央财政支持 120 万元的项目,由高林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林村农业资源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并运营。“按照方案,育苗中心年收益的 40% 将用于村民人头股分红,20% 用于资金入股分红,20% 用于交易返利,10% 用于提取公益金,10% 用于提取公积金。”杨长福说,分配方案经过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下来,在坚持集体经济成员普惠性的基础上,拿出收益的 20% 根据交易额返利以招揽客户,充分考虑了中心的运营。隆昌市胡家镇:提升“稻虾小镇”挖潜力
胡家镇总人口 4.9 万人,面积 46.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66 万亩,田块面积及平整度位居隆昌之首,是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隆昌稻田虾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核心区之一。按照隆昌市“田里稻渔、土里柑橘、坡地生态绿化”的立体空间布局,胡家镇党委政府提出建设“稻虾小镇”的目标。

胡家镇党委书记吕凤才谈到,今年被批准为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后,为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特色产业注入了一剂催化剂,将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稻虾小镇建设。投入 230 万元补助稻虾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业主基础设施投入;投入 66 万元用于灌溉设施建设,修建提灌站 3 座、引水渠道 2000 米,解决稻虾种养基地缺水问题;投入 370 万元,建设虾集散中心、分选及初加工中心、稻田虾及大米交易市场、物流中心等“四个中心”,不断延伸稻田虾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稻虾产业价值。为了推动稻虾小镇建设,隆昌市先后出台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稻渔”产业发展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配套政策,为“稻渔”产业发展送来一股春风。此外,社会资本也源源不断注入稻渔产业,隆昌市农商银行针对稻渔产业发展需要专门开发了稻渔贷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业主积极性。胡家镇农业服务中心郑孝斌介绍,今年 1~8 月,全镇稻渔产业获得银行贷款 8 笔,共 572 万元。截至 8 月底,胡家镇新建稻田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30 个,发展标准化稻田虾综合种养面积 5000 亩,并与四川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规划打造 2000 亩的现代化育苗基地。现在,胡家镇年产优质稻 1.25 万吨,稻田虾 1200 吨,成为远近闻名的稻虾小镇。安徽
泗县大路口乡:促进产业振兴解难题
安徽省泗县是“中国山芋之乡”,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全县淀粉型山芋种植面积 10 万亩,鲜食型山芋种植面积 1 万亩,年产山芋淀粉 2.5 万吨,年产粉丝淀粉 1 万吨,山芋产业总产值 3.1 亿元。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山芋产业也存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缺少鲜食型山芋储藏窖、缺少淀粉加工废水处理设施等一些关乎山芋产业壮大发展的基础设施,企业需要更多资金来调整种植结构,规范生产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县农委主任赵亮介绍。泗县决定通过山芋产业强镇政策的实施,培养一批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绿色循环农业。2018 年,泗县大路口乡成为农业产业示范强镇之一。主要实施万亩富硒山芋示范基地、千亩育苗地、山芋储藏窖、山芋加工污水集中处理等项目。一个个补贴项目扎根落地,产业强镇资金如同春雨滋润着正在成长中的山芋产业。鲜食山芋种植基地建设补贴项目、沼气包到户补贴项目、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山芋种苗组培中心建设补贴项目、对愿意扩大规模且年产值已经在 20 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财政支持项目、山芋废水循环利用补贴项目……据了解,财政资金共撬动约 5000 余万元投入扶持大路口乡相关产业发展。如“劝耕贷”是通过政府推荐、银行和担保公司共同核定额度,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的一种贷款新产品。通过推广“劝耕贷”,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种植习惯得到改变,生产、加工、销售不断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型。“通过产业强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县山芋品种的改良、山芋的存储、分拣、销售,延长了山芋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明说。芜湖县六郎镇:扶持新型主体“借外力”
沿着 G329 国道(六郎段)的“文创公路”行驶,20 多家以休闲农业观光、瓜果采摘体验、花卉盆景观赏为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密集排布,打造了一个多功能的农村融合产业发展园区。通过路面的彩虹标线设计,这条路被冠以“彩虹公路”的别称,也让六郎增添了一个旅游“打卡”目的地,这是六郎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杰作之一。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一年多来,六郎镇建设重点项目 10 个,项目总投资 23590 万元,已完成投资 2019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支出 1154 万元。“财政资金起到了‘引子’功能,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芜湖县六郎镇镇长曲向阳介绍说。不仅如此,芜湖县先后出台了《芜湖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农业贷款担保管理办法》《芜湖县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金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打通了社会资本进入新型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六郎雅安家庭农场是种植草莓、葡萄、冬枣、无花果等精品果蔬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精品果蔬采摘活动,农场的年收益可达 50 余万元。“多亏了政府从中搭桥,农场与津盛农商银行进行了对接,融资贷款 50 万元用于基地建设,政府还对我们的厂房景观建设给予了 80 万元的奖补资金。”农场主张凤钢说。通过示范建设,六郎镇基本建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产性服务、养老养生、特色田园乡村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标杆。2018 年,六郎镇果蔬产业实现产值 55695 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 18.5%;镇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8 万元。贵州
剑河县岑松镇:山水林田孕育出食用菌产业高地
剑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贵州省 14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5 亩,但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2017 年,剑河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岑松镇则成为其中最亮眼的“一颗星”。

如果把剑河食用菌产业比作一个血液循环系统的话,那么位于岑松镇岑松村的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则是这个系统的“心脏”。它由一家国有全资公司和一家民营食用菌龙头企业按照 49%、51% 的比例出资 3.8 亿元组建,每年生产黑皮鸡枞菌、猪肚菇、黑木耳等中高端食用菌菌棒 1.2 亿包,是撬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造血机”和“输血器”,也是岑松镇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重点项目。一走进食用菌产业园的车间,就能闻到一股特别的味道。“这就是食用菌菌丝发酵生长产生的味道,这样一个面积约为 540 平方米的养菌室,可以同时培养 10 万包菌棒。如今,全县的食用菌菌棒都来源于我们镇上。”岑松镇党委书记饶杰说。

位于岑松镇南高村的食用菌恒温智能化种植基地采用智能化恒温恒湿技术,可以为食用菌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并严控食用菌的品质。该基地负责人姜学海介绍,“我们这个基地每年可种植 330 万棒菌包,年总产值 3400 万元,每年可以帮助 260 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岑松镇湾根村有着上千亩集中连片的缓坡林地,并且靠近 320 国道。今年年初,镇政府组织当地村民在剑荣菌业公司的指导下,在村里试种了 50 亩林下仿野生黑木耳。“在林下种植黑木耳不破坏植被,种下去就产生效益,既让老百姓有土地流转的效益,同时黑木耳菌棒长菌后,让他们有分红效益。”村里合作社的负责人邬能勇说。据他介绍,当地的丛林环境湿度高,特别适宜木耳菌丝生长。利用闲置林地放置木耳菌棒,既不破坏土层和植被,又能提高出菇率,增加收益。除了有分红收益,当地村民还能在这里务工,来这儿干活的村民每天都能有超过 100 元的收入。整个木耳采摘季,吸纳附近贫困户用工 2000 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约 13 万元。

无论是岑松村、南高村还是湾根村,都只是岑松镇聚焦食用菌这一核心产业带动脱贫攻坚进程的一个缩影。今年秋季,岑松镇将种植林下黑木耳 200 亩,项目覆盖贫困户 387 户,贫困人口 2071 人,人均增收 1000 元以上。丹寨县兴仁镇:“小蓝莓”振兴乡村大产业
看过《欢乐颂2》的人,也许会对第 20 集里“五美”喝的五颜六色的酒感兴趣,那是茅台出品的悠蜜蓝莓酒。你知道它产自哪里吗?如果走进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你就会知道答案了。2015 年 2 月,茅台集团出资 3.1 亿元在丹寨成立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发展蓝莓产业。兴仁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过充分论证后,决定依托茅台生态农业品牌,选准蓝莓产业作为本镇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蓝莓产业发展。

如今,兴仁镇种植面积达 15350 亩,成为丹寨县蓝莓产业第一大镇,蓝莓产业强劲推进了全镇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2018 年,兴仁镇经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批准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茅台生态农业公司通过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发展的方式,带动了兴仁镇众多村寨种植蓝莓。2012 年,兴仁镇窑货村村民王倩媚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务工学到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建立起了蓝莓种植基地,并创办了蓝莓种植有限公司和产业合作社。创业开始由于选种、技术等原因,蓝莓种植遇到了严重困难,一度面临“灭顶之灾”。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在丹寨成立后,王倩媚看到了发展机遇,积极选种新品种,与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达成收购协议,建立起了新的高标准蓝莓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努力,蓝莓基地发展越来越壮大,效益越来越好,如今面积已达 200 多亩,除了常年务工的 10 名工人外,在大忙季节每一天会有 50 人次的临时工在基地上工作。

烧茶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贤说:“我们村蓝莓种植面积 1000 余亩,覆盖全村所有 69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提高了收入。现在,他们改变了过去种传统农作物的观念,都觉得种蓝莓好。”在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兴仁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721”的分红比例,让众多贫困户收获了股金、租金和薪金,实现了增收致富。目前,丹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到 2.37 万亩,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1.05 万户 3.62 万人,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实现了增收脱贫。所发图文部分来自于网络,如侵即删。联系电话:0536-8863267。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事关“亿万农民”和2019农村工作部署的8个“要”(专家解读)
农业农村部等印发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指导意见
关于做好“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
3分钟速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讲话要点来了!
关于开展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示范主体名单公示
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名单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第四批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的通知
山东省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名单公示
全是干货!一图看懂山东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