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声音?青海道
第六站


行程:曲麻莱县—结古镇—称多县—结古镇—玛多县里程:900公里时间:8月4日——8月9日采录拍摄内容: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文本源之音
上一站我们穿过昆仑山的层层屏障,寻访了昆仑秘境。一路向南,我们到达了玉树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熟悉在废墟上又搭起楼房的动容,陌生在这里独特的文化——作为古时唐蕃古道的重镇,文明在此交汇、融合、传承。我们将循着声音的通道,去认识这个地方,听一听这里的天上人间。
结古寺法会——听天上
刚到结古镇,就听说结古寺即将举办一场祈请健康长寿的灌顶法会,会有数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场盛典,我们当然不能错过。

结古寺位于东边的一座山上,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结古镇。大清早我们就扛着各种拍摄设备上了山,主殿广场上已经聚满了人,诵经声从殿内传出,法号齐鸣、锣鼓声声,身体的不同位置跟着共振,听觉上带来的震撼,让我们进了殿内都没缓过神。

法会开始,就见到一群白发苍苍,牙齿稀疏,脊背佝偻的老人,排队上前,俯身接受高僧灌顶。其中有一位拄着双拐仍需搀扶,一点点的挪,接受灌顶时,动作缓慢,但又不输任何人的周到郑重。在慈悲的诵经声中,在老人略带颤抖的俯仰之间,一切都显得庄重虔诚。

这些来自天上的诵经声,带着祝福,传到殿外,传到一步一步往山上走的人耳朵里,这些人偶然抬头,眼睛里是相信,是对生活的期待与热爱……

寻找传承人——听人间
听过天上的声音,在镇上,在人间,继续寻找代表这个地方的传承人们。我们拜访的第一位,是新寨秋卓(玉树卓舞)传承人公保老师,他的家就住在著名的新寨嘉那玛尼石经城旁边——由几十亿块玛尼石堆成。老师家里十分整洁,桌布、沙发垫子一尘不染,桌上放着藏家招待客人的点心。简单介绍说明来意以后,我们就坐下进行采访。

老师鬓发花白,但精神气足。交流过程中,不急不缓耐心地说着,声音低低的,很是温和。当他开始唱歌时,却是中气十足,嘹亮悠扬。我们都惊呆了,本没想在室内录制他的演唱,亮声之后赶忙拿出设备记录下来,而他依然是微微靠在椅背,双手交叠放在身前,温和从容的样子。后来我们把他表演的视频放到微博,有人评论道:“你们采访了最正宗的大师!一个默默付出而没有计较的善良的人!”

采访结束后,老师换上服装走出来更是惊艳,长长的袖子,黑色靴子上是火一样的纹,高高的帽子上垂着鲜红的穗子——他告诉我们这是他亲手做的。我们都迫不及待想看到他完整的歌舞表演,带着他来到一个山谷——在自然环境里更原汁原味的采录他的舞蹈和演唱。

他唱着跳着,歌声伴着溪流哗哗,长袖拂过青草浅浅,马儿饮水,牦牛吃草,偶然抬头一看,突然发现十几只老鹰在山谷盘旋,我们都十分激动——要知道新寨秋卓正是模仿老鹰的一种舞蹈。从自然中诞生的歌舞,又与自然对话,呼唤着空气水流万物生灵……
(公保老师的卓舞与鹰)
告别了公保老师,我们继续上路,拜访第二位老师——折噶传承人尕玛元丁老师。当地为我们联系这位老师的前辈,起初都不确定他是否还在世——他年轻时在湿冷的草原放牧,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上了年纪,心脏也不好。就在我们以为要遗憾错过的时候,前辈突然通知我们老师刚刚出院回到家中,怀着期待和感恩,我们驱车前往。

刚到老师家中和他聊天时,我们还带着初来乍到的拘谨,老师说着说着突然站起来给我们每个人递上糖果和点心,担心他的腿脚不方便,我们连忙接下,他才又笑眯眯的坐下。

有了这个小插曲,大家都放松下来,其乐融融聊了许多,了解到折嘎是一种民间说唱活动,折嘎艺人会穿上繁复的演出服饰,游走于各村各户之间,为每户人家说唱逗乐,送上吉祥祝福。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门民间艺术,老师换上繁复厚重的演出服饰,摆弄各式道具,现场表演了折嘎,我们或许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通过他的神态变化,语气转合,好像真的听了一场跌宕起伏,诙谐有趣的故事。

一段折嘎的表演时间很长,老师刚刚出院身体还虚弱,偶尔会气喘咳嗽,聊到后面,笨重的服饰也让他不停流汗,担心他的身体,我们只进行了一个小时不到的简短采访。时间虽短,但呈现的都是精华,他始终笑眯眯和蔼地向我们介绍着,我们也充分了解了这种本源人文之声的魅力,满载而归……

第二天,我们披星戴月,天还没亮就出发,赶到称多县——之前采录了新寨秋卓,听说玉树还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卓舞,叫白龙卓舞,附近的称多县正好举办称多赛马节,会有上百人表演的白龙卓舞,国家级传承人才瓦老师也会在其中领舞。

靠近会场,路边全是帐篷——人们放下手上的农活工作赶到这里,会场外是穿着各式各样演出服饰的人,还赛马选手骑着高头大马好不威风。会场内已经座无虚席,我们不仅通过无人机拍摄到了白龙卓舞的全貌并采访了才瓦老师,还见识了依舞、武士舞、赛马……

回去的路上我们都在感叹,原来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谷里,还有一个县城,还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感召下,能调集几千名演员,排练表演如此震撼宏大的舞蹈;能吸引几万人,前来观看。这种民族的“仪式感”并未丢失……



传承人名片

姓名:公保
地点:结古镇新寨村民族:藏族项目:锅庄舞(玉树卓舞)

姓名:尕玛元丁地点:结古镇民族:藏族项目:折嘎

姓名:才哇地点:称多县民族:藏族项目:白龙卓舞
特别支持
本次活动车辆由一汽?大众奥迪提供

本次活动官方合作新媒体青海V联盟

本次活动录音设备由广州帝捷科技提供


特别赞助
本次活动由天佑德青稞酒特别赞助

下一站预告
三江源——寻迹神山与湖泊

上一站回顾《行走的声音?青海道》第五站:格尔木——寻找昆仑秘境

关于《行走的声音?青海道》请点击《行走的声音?青海道》2019再出发

行走的声音——致力于保护和创新中国传统本源民族文化艺术,以本源音乐及背后的文化为脉络,用衔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视听语言,诠释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了解更多关于行走的声音,请点击:这些你没听过的声音蕴含着生命的本源之美
本源音乐本源音乐包含本源的自然之声与人文之声,是具有源头意义的声音及音乐。本源自然之声是指大自然本就呈现出来的声音。它是地域环境、声音生态的集中展示体,通过自然声音可以感知独特的地域及自然环境。
本源人文之声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表达生活,情感,思想意识的独特音乐艺术,是民族地域文化集中展示的艺术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音乐直接产生于民间,由人类集体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源音乐人文之声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木厂牌(NAMU Label)成立于2013年,是倡导与推广“本源音乐”的综合性平台。致力于发掘本源的自然与人文之声,以音乐为媒介,先后发起“声空探索”、“竹下听茶”、“聆听湿地之声”等系列独立艺术项目。2015年发起“行走的声音”—本源音乐创新计划,旨在探索本源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