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崔俊:广东古建筑话你知

崔俊:广东古建筑话你知

阅读量:3769472 2019-10-2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广东,五岭之南,南海之滨,属亚热带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岭南地区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式。
广东古建筑有哪些特点呢?
与北方古建筑又有哪些区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广东古建筑主要的特征我们可以归纳为四点:热带海洋性、中原文化滞后性、民系多样性和海外包容性。
热带海洋性
炎热、多雨、多虫的气候特点,使得广东地区的建筑上千年来都在研究解决散热、通风、仿蚁蛀的问题。广东高温时间长,建筑平面上多采用小面宽大进深,天井也较北方小很多,这样可以减少阳光辐射。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构,广东也不例外,湿热高温的环境容易导致虫蚁侵害,增加通风是有效的措施,因此即使等级再高的大殿,一般也采用砌上明造,不施藻井天花板。瓦屋面没有北方厚厚的保温层,桷板上直接铺底瓦,这也形成了广东建筑室内空间开敞通透,屋顶相对平缓而轻盈的特色。
广州陈家祠通透开敞的室内木构架
中原文化滞后性
随着不断南迁的汉文化和原有的土著越文化逐渐交融碰撞,对广东的建筑产生了主要的影响,又因广东属边疆地区,存在文化传播的滞后性,使得广东古建筑保留了许多建筑古制。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在基本以北方木构体系形式为主的广东传统建筑木梁架中看到,仍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月梁、梭柱、生起、侧脚、柱櫍等做法,又兼有水束、木瓜柱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做法。
如广州五仙观大殿,明代殿堂,使用月梁,形态饱满,柔美大气,步架间以水束联系,层次丰富。
广州五仙观大殿水束、月梁
又比如我们在潮州开元寺看到天王殿的八瓣圆肚型石柱非常有意思,檐柱以木石相衔接,大部分柱身为石柱,木柱部分只在高处,适合南方的潮湿天气,下端为八瓣圆肚型石梭柱,上端为圆木柱,前檐柱上端的木柱直接墩立在石柱之上,柱础为石覆盆,非常古朴又具有地方特色。
潮州开元寺天王殿石梭柱
民系多样性
在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中,形成了以不同民系为特点的粤中广府、粤东福佬、粤东北客家三大主要建筑支系,这种民系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传统民居中。
同样是传统村落,同样是院落式组合,生活在珠三角地带的广府人形成了以梳式布局为主要特点的广府民居。一组村落前,常常有禾坪,作晒谷用,坪前有池塘,半圆形,既可蓄水又可防洪、防火、调节小气候。规整狭窄的冷巷,既组织交通又增强通风。三水大旗头村是典型的清代大型村落,前有水塘,垂直于水塘布置巷道,在巷道内相隔十数米就埋有钱眼形排水渗井,和地下排水通道相连,排入水塘,又有“四水归堂(塘)” 的吉祥寓意,形成梳式布局系统。
三水大旗头村总平图
三水大旗头村
团结的粤东潮汕人同样喜欢密集型布局,或三壁连、或驷马拖车又或者百鸟朝凰等等,将中国的看似简单的四合院单元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可大可小又可持续发展的同宗族人聚集的村子。
揭阳德安里老寨鸟瞰图——百鸟朝凰
粤东北的客家人,多次南迁,颠沛流离,与土著人争夺有限的良田,他们互相团结,抵抗外族,形成了独立又封闭的围屋形式。
韶关满堂围鸟瞰图
同样是客家人,粤东客家人的围垅屋更重视风水学说,选择祖屋的位置、朝向、地理环境等非常讲究,常常以山为靠,因地制宜,屋后密集种植树木,抵抗北风,屋前有半月形水塘,炎热的南风吹过水塘,高温得到改善,一组建筑前低后高,主次等级分明,完美的诠释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画面。
梅州棣华居鸟瞰
海外包容性
除了与中原汉文化的交织,广东地区还拥有便于海外文化交流的区位优势,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在岭南传统建筑构件上常常会看到一些外来文化符号。
广东是全国华侨最多的省份,又是重要的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开平碉楼是华侨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开平碉楼的平面布局一般是广府传统的三间两廊形式,适用中式居住功能,但立面风格百花齐放,从古罗马、文艺复兴、欧美古典主义、到近现代主义等等,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搭配的倒也相得益彰。
开平瑞石楼二至五层平面图
开平瑞石楼
作者:崔俊    排版:代雨彤    编审:李岩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