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家政策层面进入新阶段。随后,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全国数十个省份纷纷发布当地关于落实35号文的行动计划,由此,各省份之间展开了一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扶持竞赛。
2019年,对广东来说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优势较明显的一年:全国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被纳入统筹范围之内;但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一年: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内各省份发力招商引资,广东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用政策吸引及支持优秀的人工智能企业可谓关键。
在第二届中国(广东)人工智能发展高峰论坛到来之际,南都科创课题组推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吸引力报告》,从各省份政策对比、政策优势分析、市场与政策协调发展三大维度深度分析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的现状并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媒体智库参考建议。

从创新平台到产业群,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及民生
广东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大省。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260亿元,约占全国1/3,带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广东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300家,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规模、融资频率居全国第二,平均单笔融资额超千万美元。截至2019年10月,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稳步发展,广东在2018年先后出台了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直接相关的两大政策:《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此外,广州、深圳等珠三角9市也陆续发布了11份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直接相关和有关的政策。
2018年7月,根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结合广东实际,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为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累计培育50家以上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估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10家;
第二步,到2025年,产业核心规模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实现全链条重大突破,总体创新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发展规划》从科研前瞻布局、创新平台体系、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多元创新生态层面明确了广东省人工智能的四大规划要点。南都科创课题组分析此规划各部分内容发现,广东省尤其注重人工智能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包括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深度学习计算服务平台、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等。《发展规划》指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放创新平台成为行业标杆,人工智能成为助推广东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8年10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再次重申了《发展规划》提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
此外,《行动计划》明确了广东省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将其概括为五个计划——人工智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跃升计划、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计划、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群崛起计划、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构建计划。
从内容上看,与《发展规划》相比,《行动计划》新增了“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群崛起计划”。《行动计划》中提及,在广州、深圳等有条件的地区重点支持10个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并计划到2020年,形成10个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群,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和佛山五个城市。
通过分析两个文件的高频词及结合广东省和4个城市的相关产业数据,课题组了解到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的主要趋势:以建立创新平台孵化创新技术,产业集群及产业园是为落地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每个产业园定位基于城市产业特色,以产业园作为推动技术沉入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此外,每个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发展主题都与民生相关,力求将人工智能全面深入融合到广东制造业以及生活当中。
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重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为全面了解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优势与特点,南都科创课题组将广东相关政策,与目前其他5个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相对较突出的省份: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及湖北省、安徽省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进行了对比。
对比发现,广东重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并注重细分切口,尤其是无人驾驶和北斗系统应用。在政策规划上除了保持现有的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发展优势之外,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深入研究和开发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基于省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企业资源,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和升级。
广东在政策扶持方面力度较大,有针对性地对广、深、珠、佛、莞、惠等城市进行产业集聚部署,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的科研力量和产业资源,鼓励大湾区内部人工智能产业资源流动和共享。并大力支持各地高校人才的培育和港澳人才团队的引进,并以广深为平台对接海外资源,引进海外优秀创业企业和孵化器,促进海内外技术交流和资源落地。
词频分析
A
六省份人工智能政策关键词:工业互联网被提及次数最多
南都科创课题组通过交叉统计法,筛选出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安徽省6个省份发展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中的10个高频率关键词,这些词频涉及前沿技术-技术孵化与研发-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三个阶段,基本上反映出当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脉络。其中,工业互联网以出现频率313次位居首位。
从高频率词可以看出,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是上述6省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抓手。南都科创课题组根据6省份发布的政策和官方素材,总结出他们的共同关注点:
一、注重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视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主要聚焦于类脑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学习、人机交互、跨媒体感知等方面,建立算法模型,同时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在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着重研究自然语义理解和语言处理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空间记忆和导航技术等。加强与地方高校、互联网公司或科技型企业下属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二、重视软硬件结合。一方面,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技术设备等基础硬件开发得到多省重视。另一方面,各省份鼓励开源开放系统和云平台的开发,推进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研究。在软件开发方面更追求通用性,以及在工业上的可推广程度。
三、构建多个平台,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良好坏境。除了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团队资源,构建技术研发平台之外,政府还努力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行业数据与资源共享,打通人工智能领域上下游产业,整合产业链,同时加强对其他行业的支持。组织相关活动,促进人工智能行业交流合作。
四、加快互联网基础建设,推进IPv6和5G建设。应用新一代网络产品和技术,如新型智能网关、IPv6,加强无线电频谱管理,实现资源保障。针对工业园区或企业基地,进行网络提速升级优化,应用5G技术。降低网络资费。加速工业内网建设,促进IPv6和5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实现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
五、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多元化,“人工智能+”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鼓励人工智能在城市建设、交通、医疗养老、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优势的人工智能产品,为多种不同的场景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军民融合,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军转民”和“民参军”。
六、重视人才引进培育。利用国家及各省人才计划,提高人才引进精准度,采取海外特聘、引进创新创业团队、进行有效奖补等方式,积极引进相关技术人才。注重人才培育,在学科建设上加大力度,依靠高校资源,鼓励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建立人工智能智库,储备人才。建立科研基金,加大对重大课题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海内外人才交流合作。
七、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大。上述6个省都提出要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帮助新兴人工智能企业实现融资,降低融资难度和成本。提出税收优惠、财务扣除、财政奖励、财政补贴、电价优惠的措施,积极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B
广东人工智能政策亮点:大湾区协同是高频词
南都科创课题组通过统计广东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的高频词发现,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关注焦点和特色在于希望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及改善民生,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活相融合。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规划的重点任务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建设,以及人才、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其中,产业链建设是重中之重。据了解,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AI芯片、GPU、传感器等硬件和云计算,主要用于提高计算能力和数据质量;技术层则主要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是算法和算力的主要驱动力。目前,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层和技术层均需要大量科研创新,这也是广东将科研创新列入政策重点任务的原因。
由于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应用能够倒逼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从规划任务来看,6个省对于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化重视程度也均有所加大。广东省的政策较详细列出了15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机器人、终端产品、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
2019年2月,国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三地要共建国际科技中心。人工智能成为联系三地科研技术的重要平台。课题组在梳理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时发现,“协同”已成为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频词,相比其他5省份,这也是最大的特点之一。
南都科创课题组此前调研时也发现,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沿线城市,以广深莞佛为例,已具备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如广佛已形成了技术与制造业互联互通的产学研圈;深莞形成了以头部企业设立分部的方式,深度联系、汇集及互通两个城市的科技、产业优势与资源。
南都科创课题组结合上述高频词,对比其他5省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分析及总结出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的具体亮点:
1.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广东提前布局量子通信,重视跨媒介技术发展。在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6省份规划均提出,充分利用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和研究资源,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但6省份侧重点有所不同,广东更加注重量子通信和跨媒体技术。
2.应用场景:广东强调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无人运载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是6省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的关注点。相比其他5省份,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落地点较全面,而且与制造业紧密相关。整体看,广东关注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政府、智慧教育、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安防、军民融合等具体产品领域的研发和深入发展,应用场景多元且深入社会各行各业。
3.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垂直细分领域人工智能平台。广东是中国创新载体大省,从政策高频词可以看出广东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优势,为此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深度学习计算服务平台、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并支持腾讯、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构建垂直细分领域人工智能平台。此外,还强调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资源。
4.产业集聚与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发展是广东发展人工智能的高频词,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的特点。具体看,广东是希望通过在相关城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通过建立产业园等基地的做法,互联互通相关科技及产业资源。此外,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广东强调了港澳的深度合作。主要是为加强关键核心领域研究合作,推进基础理论联合创新。为此,在鼓励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合作上给予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5.企业培育:积极发挥大湾区头部企业引领作用。为培育更多优秀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公司成长,广东提出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优先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全球并购,对兼并重组等行政审批事项开通绿色通道服务。鼓励省内人工智能企业与百度、阿里等国内人工智能领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合作。
南都科创课题组建议,广东未来发布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政策时,可充分调动大湾区内头部企业的积极性,尤其是引导一批优质的头部科技企业或有转型需求的企业,打造成重要平台,以“大鱼养小鱼,活跃鱼池”的联动效应,孵化及推动更多人工智能技术落地。
出品:南都科创课题组 课题牵头人:任先博
课题研究员:徐劲聪 助理研究员 黄艳欣 纪苏芸 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