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隐藏在贵州大山深处的“红旗渠”

隐藏在贵州大山深处的“红旗渠”

阅读量:3782264 2019-10-25


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红旗茶园组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丰碑。这条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红旗渠”1957年修建,与闻名天下的河南林县红旗渠相比,虽然规模、长度都不可与之比拟,但它却早于红旗渠动工三年,其精神可歌可泣。
    四十三年了,对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红旗茶园组的村民来说,这些人的名字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张芳海、张芳元、张芳松、张芳明、张文考、张文俊、张文柱、张文吉、张全润、李元举、何朝明、杨天策……他们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在修建高桥大堰工程中牺牲。红旗茶园组(当时叫茶园坝)牺牲6人、4人伤残。来源 | 贵州民族报   作者 | 吴茹烈 杨文静
不甘贫困,从“老龙洞”凿渠引水
    

今年75岁的张芳生老人介绍当年修堰情况
红旗茶园组是道真河口镇梅江村最边远最贫穷的一个村民组。峰峦陡立,沟谷纵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几十户苗家儿女仅靠一座石拱桥与外界通行,因其桥高数十米而取名为“高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40多户、两三百口人还靠着筷子大的一股水生活着。
    
“赶场天才洗把脸”是外面人对菜园坝人开的玩笑、挖苦,也是当时菜园坝严重缺水的真实写照。当时,家里有强壮劳动力的就到两三公里外的河里担水吃,沿路坡度多在80度以上,来回两三个小时。老弱病残的就天天“熬更守夜”的排队接水,在这里“水贵如油”。
    
“碗里端的都是黄米米(玉米),没见过白米米。”即使端“黄米米”茶园坝也得看天,很多年份因为田里等不到“望天水”,粮食没收成,每年所收粮食还不够全村人吃半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道真积极响应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大兴水利建设,勘测队进入菜园坝,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此有了一个盼头。1957年冬月,梅江大队在张方敏支书和张芳财队长的带领下,开始修建高桥大堰,决心将半山腰“老龙洞”里的水引到村子里。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炸药,就自制土炸药,没有现代化的风炮机,就从悬崖口用背篼吊到半岩凭借钢钎二锤一锤一锤的打。从1957开工建设到1977年建成(菜园坝境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茶园坝人“与天斗、与地斗”,用勤劳勇敢的智慧,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愚公移山”精神,硬生生地在高约10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靠钢钎、铁锤,凿出一条长7000米的高桥大堰(茶园坝境内3500米)。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时参与修渠的人许多已故去,但那段往事却历历在目,永远镌刻在红旗茶园组每一个人的心中……

探寻当年茶园坝人通往外界的唯一山道

乾隆年间修建高桥的碑记

采访修建高桥大堰受伤村民

采访修建高桥大堰的参与者

村民组长张政强介绍当年修堰情况
“把堰打通了,下一代就没有这样苦了”
    
今年70岁的张文熬,1973年12月30日修渠时因雷管爆炸事故受伤,伤及左眼及右手,右手四根手指被炸断。他讲述当年修渠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1957年修渠时,我刚好18岁,那时候我们组长期抽调15至20人作为“突击队”,主攻悬崖峭壁,现在看来应叫“敢死队”。每天天一亮就到堰上开工, 出门了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在1969年的事故中,伤亡两人,张全润、何朝明。记得当天下着雨,全润正准备用钢钎撬石头的时候,由于用力过度,石头和人就一起坠崖了,当听到动静时我回头望,只看到了一对脚板。全润前头摔下去,我们后头就跑下去,当场死亡。当时也没有什么东西包一下,就在旁边砍两根棒棒做个简易担架,从崖地抬回村里,路太陡,挼来挼去,往后好几年我都还记得全润当时的样子,难受很。
    
“最惨的还是大事故,那天下去了7个人。和往常一样,那天修渠的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凿着崖壁,突然中间部分垮塌,站在中间的7个人全部下去了,两边修渠的人马上跑到崖底,只见尸体在河里的石头上横七竖八的躺成一片。当时张芳松还有口气,现场进行简单的包扎后,我们修渠的四个人就轮换抬着往道真医院,一路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后送到道真医院,当时我穿的草鞋什么时候跑落的都不知道,把人送到医院一看满脚是血,脚被路上的石头划了好几道深口子,后来有人给我处理伤口,还给我买了一双鞋。”今年75岁的张芳生,一直参与整个高桥大堰的修建,是亲历整个修堰过程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之一。说起修渠的过程,他总结为“全当在学少林武功了”。
    
“我是父亲被送往道真医院的六七天后跟着母亲去看他的,第一眼看到父亲,他躺在床上,听说我来了,勉强睁开眼,伸手拉着我,只喊了我一声‘文章……’就闭着眼睛喘着粗气。后来我又跟着母亲原路返回,再后来没过几天就听大人们说我父亲‘走了’。” 今年55岁的张文章是张芳松的儿子,父亲出事时他11岁,下面还有三个妹妹,最小的3岁。   
    
今年71岁的周碧仙的丈夫张芳明也是在大事故中走的。说起当时的情景,周碧仙抹了一下眼睛说:“丈夫出事那天,我背着刚满一岁的孩子在地里干活。当时只是听到有人议论,也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怕我接受不了。知道丈夫不在了,已经是三天以后,当时人都下葬了。那时候加上孩子生病,上面还有两个老人,日子就这样熬着熬着过来的。”
    
在大事故中,牺牲的人从20出头到30多岁,有准备七八月份结婚的,有刚刚结婚一个月的……
    
“每每出事故后,总有那么几天不想上工,想着一路修渠的人死了那么多,心里头就难受嘎。相当于一起去的战友,就没有一起回来了。但是心里一直就一个念头,自己牺牲了也没什么,把堰打通了,下一代就没有这样苦了。”张文熬说。
    
修渠的那些年月,在堰上的人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在家里种地的人日子更是难熬。   
    
当时茶园坝总产量三万多斤粮食(玉米和稻谷),公粮上一万多斤,留一万五千斤包谷, 是长期在堰上修渠的15个人的基本口粮,打干除净以后,在家里种地的人基本上没见过粮食,只得靠红薯、土豆填饱肚子了。 
    
张文熬70岁的妻子姚茂英说:“以前在家里面做生产,背起娃儿做活路,有两颗包谷子,都要磨了熬粥。那时候不管是领导也好百姓也好,只要在家里的饿不死就行,都要保障堰上的人吃饱,要把堰修通才行,反正都是这个念头。现在我们白米饭都吃了好多年,正在享福了,想想那些水没通就没了的人,不知幸运了多少。”
    
据估计,修渠期间,整个工程大概用了五百把大锤、上千根钢钎、上千吨炸药,总投资上百万元(其中包括村民自筹)。
    
“大堰修通那天,一开闸,水像火车头涌进村寨,全村人都看呆了,没见过这么现成的水,惹人得很,当时那高兴劲真的无法形容。以前在崖壁上凿渠的时候,对面山过路的人常说我们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今真的吃上了。”张芳生说。
    
通水的时间是5月份,正赶上插秧的季节。当时大家就不分白天黑夜,都忙着掏田(开垦田地),累得牛都“嗷嗷”叫唤了,却没有丝毫想要停止的意思。等到刚开始种下去的稻谷快成熟的时候,都还在继续掏田撒秧种稻谷,不管气候适不适合还是要种,高兴啊,一直种到8月,仅当年下半年就掏了上百亩田地。
    
“黄米米吃多了,终于端上白米米了,都觉得不真实,不要菜都能吃两碗饭,安逸很。”张芳生说。
    
在蜿蜒的大山中,潺潺河水流淌到红旗茶园组人们世代居住的村庄,流淌到山脚下绿油油的稻田里。这条穿越悬崖峭壁长7公里的高桥大堰,解决了当时11个村民组1000余人的饮水及1000余亩的农田灌溉。历经艰难打通的“解困之渠”,也是后来的“发家之渠”, 曾被县、区命名为“道真的红旗渠”。

高桥遗址

采访修建高桥大堰牺牲村民家属

修建高桥大堰牺牲的村民后代
继承传统, 弘扬“高桥大堰”精神
    
几十年来,在这份“初心不改”奋斗拼搏的精神鼓舞下,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主动谋发展。正是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在政府考察后,2016年底,该组在镇村的宣传动员下,组建了全县第一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之初,合作社只有8户菇农22个大棚。由于技术等原因,第一批种植香菇的人都是亏本的,但并没有人因此打退堂鼓。
    
“第一批发展香菇的想法是无所谓赚钱,大家都清楚依靠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没有产业,地方不能发展,我们要利用高桥大堰的水,回报老一辈的牺牲,也是我们传承的高桥精神。”第一批种植香菇的张文友说,张文友的父亲也是在修渠中受伤致残的。
    
“2013以前,走进红旗茶园组村口,你们根本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村庄,四周全是竹林,把房屋遮蔽得严严实实。”现任红旗茶园组的村民组长张政强介绍说。2014年,全省脱贫攻坚战役打响,红旗茶园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我们硬化了3.8公里长的通组路;新修2.8公里产业路;家家户户人居环境全面整治;发展食用菌大棚300个,年产量120万斤;建成规模化生态养猪场一个,年出栏500余头;种植花椰菜180余亩、辣椒150余亩;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万元。
    
2018年,河口镇梅江村红旗茶园组通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群众的增收,使20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35%下降为零,红旗茶园组也彻底改变了边远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组、小康组。
    
在几天的采访中,给记者当向导的一直是退休教师张文作,他今年62岁,同时也是红旗茶园组特色发展支部书记,他陪记者上高桥大堰,下“高桥河”,在村子里寻找当年参加高桥大堰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出大事故那年(指1976年6月19日),张文作上初二,组里让学生去“高桥河”帮助抬尸体的人照亮,当时的煤油灯是用竹筒做,一路就在悬崖下的小树林穿梭。在张文作的记忆里大人们全是手脚并用,满身是泥才把他们一个个抬上来。后来张文作高中毕业,回村教书31年,红旗茶园组长期住户有40余户,人口25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到2017年出了40多名大学生(平均一户一名),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从张文作手上“过了一遍”的。张文作知道修堰的情况,常常用“高桥大堰”精神激励学生要好好学习,要懂得感恩,用心读书回报社会。
    
随着高桥大堰的建成,那些走了的或留下的修渠人,终将成为过去,但是他们修建“高桥大堰”的精神将永远铭刻于人们心中,那是负重奋进的凿壁精神,不甘落后齐心协力的掏田种食精神,敢闯敢拼奋力开拓的精神,一往无前锐意进取的精神,也是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高桥大堰给菇农带来发展生机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修建高桥大堰牺牲的村民墓

责任编辑:吴茹烈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