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红色的东东,算不算丹霞?还是应该起个新名字?(1)湖北,丹江口

@真实探索税晓洁 20190923摄于湖北丹江口
丹霞之名,据说与曹操次子魏文帝曹丕的诗作“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有关,民国初年留美学生冯景兰把“丹霞”二字引入地球科学,命名粤北红层为“丹霞层”,当时他是中山大学地质系“两广地质调查所”的一名技正。1939年地质学家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术语,后来的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吴尚时及其学生曾昭璇虽没有继续使用“丹霞地形”而是使用“红色砂岩地形”作为这一地貌的名词,但他们对此的研究却没有间断,相关研究文章也不断发表。1978年,曾昭璇第一次使用“丹霞地貌”作为专业术语。
中山大学无疑是研究“丹霞地貌”重镇。1982年在山西大同的一次全国性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上,黄进提交论文《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用“顶平、身陡、麓缓”六字概括近水平红层丹霞地貌特征,这是中国全面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1984年担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后,黄进教授能够投入丹霞研究的时间并不算多。为了能对全国丹霞地貌做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在1987年辞去系主任职务的两年后,黄进教授主动申请了离休。此前,他亲身考察过的丹霞地区仅35处,而在离休后的20多年里,每年几乎有三四个月他都是行走于全国各地的“丹霞”间,生前制作的《中国丹霞地貌简表》收录丹霞名录近千处。

@真实探索税晓洁 20190923摄于湖北丹江口

@真实探索税晓洁 20190923摄于湖北丹江口
因为形态差异成因各异等等复杂原因,在1983年权威的《地质辞典》首次明确丹霞地貌定义为“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之后,仍是争议不断,众说纷纭,不同专家、书籍对丹霞地貌的定义竟多达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不同时空变化也很大。
其实,这也不奇怪,与喀斯特“天坑”类似,“丹霞”也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是喀斯特大国,也是红层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量资源。“天坑”、“丹霞”这两个由中国人提出,并渐渐被国际同行接受的地理概念,目前都建立在尚未摸清家底,资料还不系统的基础上,新发现层出不穷,处在进一步丰富的过程中,很多研究工作都有待时日。

@真实探索税晓洁 20190923摄于湖北丹江口
查阅资料,关于丹霞地貌,目前大致有如下观点:
自陈国达1939年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名词以来,学者们多关注其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讨论其定义问题 。
直至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8] 。19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丹霞地貌日益关注,对其概念和定义的讨论逐步增多,在判别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总体上,这些意见可归为三大类:
宽口径定义:主张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都可称为丹霞地貌 ;
窄口径定义:主张比照丹霞山,只有发育在白垩纪河湖相红色砂砾岩之上的地貌才能称为丹霞地貌 ;
折中定义:即以陆相为主 (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 的红层 (不限制红层年代) 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折中的定义,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真实探索税晓洁 20190923摄于湖北丹江口

@真实探索税晓洁 20190923摄于湖北丹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