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熨斗古镇古韵浓郁的刘氏故居

熨斗古镇古韵浓郁的刘氏故居

阅读量:3801799 2019-10-26


古老的熨斗坝,随处可见岁月风华,风味独特的美食、优良的民风民俗、风景如画的山水、雄伟秀雅的民居。其中当属三合堂、四合院的民居对历史岁月的表达最为直接。故居前朱造型以明清风貌居多,以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为主要图案,是明堂聚会之地。此类故居多为官宦之家或历史上有威望、富裕家庭的大家族。如今,众多族人仍保留着“关众堂屋”的概念,“堂屋”关乎运势,故居也就成了大家齐力保护的对象。

熨斗镇往南约4公里,刘氏故居便坐落在这里,院落经岁月洗礼仍秀美古朴。整座大院子的三间正房子、左侧厢房、曹门还在,正房坐南向北,堂屋和耳房的前檐都是双柁双檩,格子门、格子窗,雕花青石门磴一尺二寸见方,嵌着青石门槛,托着气势雄伟的大门,两边装着工艺精美的格子门,门额上部板壁还在,门口悬挂着一块大扁,六根大柱支撑屋顶,形同正堂屋雕梁画栋。屋内地面是用青盐拌三和土再加桐油筑成的,平整光滑又结实,饱含乡土雅风,阶沿全是用錾子打成的长三尺,宽一尺五,厚五寸的长方体石条砌成。
刘氏先祖的故事,来自于八十一岁的刘应清和七十岁的刘应金。“祖宗刘万敏是从重庆过来的,初来,这里叫孟家湾,这房子是第二代人刘仕奎和刘仕鳌弟兄俩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
修这房子时,家中仅开了一个中药铺,并不富裕,墙体除转角使用青砖外都是用土坯砌成,修房时欠了不少外账。后来刘朝聘(刘仕奎之子)、刘朝臣(刘仕鳌之子)弟兄俩当上了顶子客(教书先生),挣来的钱物付清欠账后又重新积累,这个家又慢慢富裕起来,在当地誉有胜名,人们也逐渐被把他们住的孟家湾称为刘家湾。
清代后期,某一天,白莲教(土匪)窜进了村子,祖爹刘忠烈锅里煮着鸡肉,顾不上吃一口就连忙带着一家四口人向屋后树林中奔去,仅剩下刘忠朝(无妻室儿女)一人未坚持留守。一伙人在这里住了好几天,拿家具当柴烧,两条琴凳也烧掉了,把家里一切吃完喝光才走”。刘应金向我们叙述到。
解放后,刘氏故居先后被设为村委会驻地、村级小学、大队部驻地等,七十年代,这个院子刘姓同族有十几户人家。刘氏家谱虽已被毁掉,“宏强必远,本寿善宗,良世继光,万仕朝忠,立正应道,崇时维承,同德一心,志治思仁”的家谱内容镌刻在后人心中。
除过有些残破的故居,刘氏家族宏伟的墓碑也是对当年历史的再现,墓碑属刘光明和儿子刘万敏夫妇三人合葬墓,碑铭正中写: 皇清待贈故顯考諱光明劉公老大人之墓碑,先考受生江南移居湖北迁葬于斯,爰距老大人生於康熙庚午年六月初十时日辰时,受生享寿七十六岁,大限殁于乾隆乙酉年正月二十二日寅时寿终。墓碑的历史,正是我们所好奇的历史。
墓碑所处地风水很不错,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面面俱全,阴地所处的这部分龙脉为上坡乌龟。
其墓以青砖嵌碑,坟墓高大宽阔,横额写“瑞露佳城”,整个墓体破损不大,刘氏家族祖辈遵循厚养薄葬的传统,以勤劳节俭的美德培育好家风。

刘家非大富大贵之家自湖北竹山县途经重庆来到陕西石泉县熨斗坝孟家湾后,通过自己双手努力,开药铺2间,置土地约150亩,节节俭俭为后人子孙留下了偌大的故居,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刘氏老院子是属于平民旧居,建筑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特有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制度、观念和社会习俗的承载物,是繁荣历史文化的依托。来源:石泉旅游
联系我们:15529266959
投稿邮箱:2536625081@qq.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往期回顾
后柳镇六旬无手老人笑对生活,留守大山种地养猪,拒绝去敬老院

整治占道经营还路于民︱中学路通了
丝路之源·十美石泉︱主题歌曲即将发行池河镇︱夫妻俩做了10年空调安装工,经历过无数次危险后返乡养蚕养鸡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