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务林人”可快速添加关注
陕西省林业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周边分别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国土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全省大体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陕北高原、中部关中平原、南部秦巴山区。主要山脉有:太白山、终南山、华山、巴山,主要河流有:渭河、汉江、嘉陵江、无定河、延河、泾河、北洛江。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577mm。下辖10个地级市、1个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市、区),常住人口3733万人。
二、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后名称:陕西省林业局。
陕西省林业局是省政府直属机构,为正厅级,由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领导和管理,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牌子。工作职能:
(一)负责全省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监督管理。(二)组织全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造林绿化工作。(三)负责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四)负责监督管理全省荒漠化防治工作。(五)负责全省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合理开发利用。(六)负责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七)
负责推进全省林业和草原改革。(八)制订全省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及木材利用政策,制订全省林业和草原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九)指导国有林场基本建设和发展。(十)指导全省森林公安工作。(十一)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相关要求。(十二)监督管理全省林业和草原国有资产和建设资金。(十三)负责全省林业和草原科技、教育和外事工作。(十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森林资源情况
全省森林面积达1.3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06%,三大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绿色向北推进800余里,三秦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四、野生动植物情况
陕西省共有野生植物441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华山新麦草、独叶草、珙桐、光叶珙桐);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包括秦岭冷杉、太白红杉、大果青扦、巴山榧树等;脊椎动物800余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21种,包括川金丝猴、大熊猫、云豹、豹、华南虎、羚牛、林麝、原麝、东方白鹳、黑鹳、朱鹮、金雕、白腹军舰鸟、白肩雕、白尾海雕、玉带海鵰、大鸨、褐马鸡、遗鸥、丹顶鹤、中华秋沙鸭;国家II级保护动物85种,包括猕猴、豺、黑熊、小熊猫、石貂、大鲵、中华虎凤蝶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包括狼、赤狐、沙狐、貉等。截止2018年底,全省野外大熊猫达到345只,占全国的18.5%,2017年人工繁育大熊猫4胎5只,增幅全国第一;朱鹮种群数量达到2973只(圈养443只,野外2530只);人工养殖林麝种群数量达到19000头。
五、各类保护地情况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21处),保护区面积1653万亩;森林公园90处(其中国家级37处),森林公园面积547.5万亩。
六、林业重点工程情况
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陕西林业改革发展,将陕西省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范围。“十二五”累计投入陕西省林业资金273.79亿元(基本建设资金34.98亿元,财政补助资金238.81亿元),比“十一五”投入增加67.58亿元,增长32.8%。2018年安排中央林业投资55.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38亿元,财政补助资金47.12亿元。
七、2018年度工作情况。
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林业和草原工作,2018年陕西林业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植被持续增加,国土绿化成效明显。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三化”生态建设战略,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全省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5.5万亩,完成营造林749.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41.5万亩,飞播造林40.5万亩,森林抚育、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和人工更新467.6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关中森林城市群建设被纳入国家规划,建成“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行政村150个,全民义务植树网正式开通。在渭南等地使用直升机飞播造林,开启精准飞播新方式。省气象局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表明,2018年我省平均植被指数较2000年在全国上升3位,植被指数平均变化速率全国第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在全国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我省获得各项表彰全国最多,延安市作为全国典型在大会交流发言。在榆林召开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国家领导和国家林草局主要领导对我省防沙治沙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延安退耕还林被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生态环境改善四个案例之一”予以肯定。
(二)严守绿水青山,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坚决整治秦岭地区涉林违法违规问题,成立省林业局专项整治工作组,编制完成秦岭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和湿地3个专项保护规划,省林业局直属系统排查出的涉林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圆满完成省委专班交办任务,受到通报表扬。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全面完成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落界,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055起,挽回经济损失1.15亿元。全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火灾受害率远低于中省控制指标。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恢复全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狠抓疫木除治和检疫封锁两个关键,商洛市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全省共清理疫木90余万株,设立跨省高速公路检疫检查站14个,布设监测点1800多个,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千分之4.1。出台《省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5处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现场验收,红碱淖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省林业国家级保护区达到21处。繁育朱鹮、金丝猴、羚牛、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近7000只,我省2只朱鹮作为国礼赠送日本,20只朱鹮在北戴河进行野化放归训练。认真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及“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14个自然保护区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销号。(三)实施“八大举措”,生态脱贫扎实有效。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投入30.5亿元,创新启动“五个一批开放”工程,《林业生态脱贫大讲堂》覆盖全国5亿农村人口。宝鸡积极实施产业脱贫,凤县林麝、扶风元宝枫成为全省亮点。安康推动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探索出宁陕县“生态+”扶贫新模式。扎实开展延长县“两联一包”定点扶贫,累计筹措资金近7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立扶贫产业,延长县顺利脱贫摘帽。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显示,生态脱贫惠及贫困人口141.5万,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以上,人均增收1750元,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在贵州召开的2018年全国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会议上,陕西做法全国推广。刘国中省长批示:“成绩可嘉,继续发扬。林业扶贫的作用已较好充分显现,要在实现增收上探索更宽的路子”。(四)盘活生态资产,林业产业提速发展。林业产业发展稳中向好,201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31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年下达产业发展资金 1.65亿元,新建和改造核桃、花椒、红枣等特色经济林99.7万亩,核桃面积全国第二,花椒产量全国第一。新建油用牡丹12万亩,总面积超过70万亩,全国第一。繁育林麝6201只,人工养殖数量和麝香产量稳居全国之首。全省森林旅游人数超26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90亿元。累计培育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33个,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1处,全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2584个。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咸阳市涌现千亩级苗木花卉基地44个,全国首家“京东物流快林花卉协同仓”在陕开仓,开创林产品网络销售新模式。韩城成立“丝绸之路”花椒产业联盟,行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汉中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南郑“花溪谷”、城固“千亩荷塘”等一批特色综合产业园蓬勃发展。(五)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林业各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咸阳、西安、铜川3市在省级验收中名次靠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省完成林权抵押贷款35.2亿元,森林承保面积1.04亿亩、保障金额572亿元,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9.87亿元,宁陕县被确定为全国新一轮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实中央投资6990万元,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揭牌成立。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5项,林业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超额完成省政府清理精简目标。(六)弘扬生态文化,社会影响显著提升。黄帝手植柏和汉武帝挂甲柏扩繁苗应邀入驻第12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牛背梁保护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新建森林体验基地3处,全省16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接待130余万人次,我省“三位一体”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保持全国领先。秦岭国家植物园运行顺利,全年接待参观32万多人次。在西安、北京成功举办“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活动”,《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报告》对外发布,《保护秦岭大熊猫倡仪》得到广泛响应,中省60余家媒体竞相报道,媒体点击超550万次,凝聚了保护秦岭大熊猫的社会共识,对我省秦岭保护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魏增军副省长批示:“此次活动效果好、工作实,对我省宣传影响大,望今后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七)强化支撑保障,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年落实中省林业资金58.7亿元,同期增长10.8%,平均每县投资5000万元以上。全省种苗质量抽查合格率达95%,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依托省林科院,成立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大秦岭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成“211”林业科技示范县10个、示范点218个、示范推广面积114.6万亩,林业科研和推广力度持续加强。编制出台《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林业实施方案》,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完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及修订工作。
八、营造林情况
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三化”生态建设战略,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全省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5.5万亩,全年造林52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41万亩、飞播造林40.5万亩、当年新封山(沙)育林113万亩、退化林修复127万亩。退化林修复和人工更新467.6万亩,森林抚育250万亩,166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栽植各类苗木8478万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省气象局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表明,2018年我省平均植被指数较2000年在全国上升3位,植被指数平均变化速率全国第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九、林业产业情况
2018年陕西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319亿元,同比增长6.7%。以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种养殖业为主框架的产业体系逐步壮大。全省新建特色经济林45.43万亩,其中:新建核桃25.2万亩,总面积达1190万亩,面积全国第二;新建花椒13.88万亩,总面积达274万亩,产量全国第一;新建红枣2.5万亩,总面积达286万亩,产量全国第二;新建板栗0.82万亩,总面积达477万亩,面积全国第二;新建柿子3.03万亩,总面积48.5万亩,产量全国第一。全省新建油用牡丹面积12万亩,总面积超70万亩,面积全国第一。新认定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9个,全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133个。全国首家“京东物流快林花卉协同仓”在陕开仓,开创全省苗木花卉网络销售新模式。全面推进森林旅游,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133处,累计接待游客1.2亿人次,产值超过150亿。大力发展林麝养殖,人工养殖林麝1.9万只,林麝人工繁育数量和麝香产量居全国第一,著名上市医药企业北京同仁堂、漳州片仔癀、四川逢春等在陕投资建场。
十、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情况
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央投资6990万元,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加挂)正式揭牌。
十一、林业生态扶贫情况
认真实施生态脱贫“八大措施”:一是续聘选聘生态护林员近30129名,兑付工资1.65亿元。国家生态护林员4000名指标新增,全部下达深度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二是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投入30.5亿元,生态工程建设带动贫困人口7.9万人,人均增收1193元;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惠及贫困人口22.7万户、73.6万人,户均增收1546元;四是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惠及贫困人口34.2万户、110.6万人,户均增收324元;五是发展林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75.4万人,人均增收1872元;六是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35.3万人次,《林业生态脱贫大讲堂》累计播出98期500余次;七是启动实施“五个一批开放”工程,开放林业基层单位173个,开发公益岗位和经营性场所吸纳贫困人口2498名,人均增收6825元,带动贫困人口7817名。八是用情用心开展“两联一包”定点扶贫,选调161名干部参与延长县结对帮扶,组织森工医院专家教授进村入户义务体检,累计筹措资金近7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立扶贫产业,延长县今年顺利摘帽。在全国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会议上,陕西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十二、国有林区改革情况
陕西省原有国有林场262个,职工总数27156人,林场面积6307万亩。中央财政安排陕西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46612万元,已全部安排拨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省国有林场改革精神,成立改革领导机构,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改革整体进展顺利,主体改革任务已经完成。改革后,全省备案登记国有林场(局)211个,202个国有林场(局)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个为非财政补贴事业单位,8个省属和市属国有林业局为公益性企业,职工总数17392人。全员纳入财政供养,经费保障落实,国有林场“因养林而养人”的改革精神得到充分落实。主要改革成效:一是“三定”方案全部确定,公益属性得到落实;二是森林保护培育加强,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三是社保欠账基本解决,职工权益得到保障;四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林场面貌焕然一新;五是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六是扩大国有林场范围,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七是省级指标基本完成,林场管理不断加强。
十三、集体林改情况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勘界确权集体林面积14809.5万亩,累计下达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5.7亿元,实施林权抵押贷款35.2亿元、森林保险面积1.04亿亩,注册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584个。

长按二维码
关注“务林人”公众号
“务林人”公众号致力于林业经济政策研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林业政策,做一个有热度的务林人!
小编微信:sunjiuling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