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上面“赵氏在线”加入赵氏大家庭!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赵”,先点上面蓝字赵氏在线,再点关注,您就可以继续和世界各地赵氏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赵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
在素有“苗乡彝寨”的毕节市黔西县铁石乡,提起赵起友,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作为一个农民党员,他是勤劳致富的典范,在富起来之后,他成为村里面的致富带头人。为了使村里面早点通上公路,他成为带头“愚公”,在家庭不富裕的情况下,自己出资准备修路设备,带领村民们劈山开路。他扶弱助残,先后在几十年里持续抚养着一个智障孤儿、三个孤寡老人。
穷则奋力拼搏
达则兼济乡亲
赵起友出生于1949年10月,曾经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家总会是村里面第一个借粮的人家户。
为了彻底摆脱贫困,2000年起,赵起友找准了发展烤烟产业这条路,他带领家人一年四季和烤烟捆绑在一起,起早贪黑忙碌在田间地头。不会技术,他就刻苦钻研、勤学探索。通过努力,赵起友家的烤烟面积由几亩发展到20多亩,家庭年平均纯收入也达到2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赵起友还种植了其他经济作物,发展了养殖业,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而赵起友也成了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农民技术员。

赵起友展示他的奖状 熊军万 摄
但富起来的赵起友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他经常跟家人说,“我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我更是一个党员,我现在生活好了,也要带着相亲们共同致富才是。”
于是,赵起友又多了一份工作,那就是为本组40余户农民提供无偿技术服务,给乡亲们传授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而这工作一干,就是五六年。
在农闲时节,他召集陈道荣等农户到自家地里进行现场传授经验,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农业生产管理的新品种、新技术,把自己多年引进成功的优良品种向乡邻们推广。全组各农户只要遇到技术上的难题,都会向他求教,他总是有求必应,积极帮助解决。
陈道荣是他们组的烤烟种植大户,烤烟种植面积多达12亩,由于技术不通、管理落后,使得烤烟产量一直不高,多年来一直是贫困户,在赵起友的帮助下,烤烟产量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发展起了养殖业,陈道荣也因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在赵起友这个技术能手的带动下,周围邻里30多户也从事了烤烟生产,每户烟农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纷纷迈上了致富路。
甘当“愚公”开山路
甘做“笨人”养乡邻
要致富先修路。说起路,赵起友感慨良深,他刚准备发展烤烟产业时,一个巨大的困难摆在面前,老家不通公路。交通出行还靠人背马驮,烘烤烟叶的煤碳运不进来,烘烤好的烟叶运不出去。
2001年起,赵起友白天忙农活,晚上便走村串户动员乡亲们修路。2002年,道路正式破土动工,为了使工程顺利进行,赵起友不仅自掏腰包买了2000多块钱的钢钎、大锤等修路工具,而且把自己的良田好土调出来修路。就这样,在赵起友的带领和村民的努力下,前后动工近6年,投工1万多个小时,终于把一条长4公里的盘山毛马路打通了,当第一辆拖拉机冒着黑烟缓缓驶来时,全寨上下齐欢呼,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圆了通路梦。

起友展示他的奖牌 熊军万 摄
“原来去趟街上赶场,要去个天不亮,来个月亮上,多半时间都是在路上,现在通路了,肥料都卖到家门口了,这回我们脱贫致富不用愁啦。”村民们谈起修路之事不时提起赵起友。
赵起友做“先锋”的事还不止修路这一件。为小组早日通电,他个人垫付集资款7000多元,贷款5000多元,帮助群众实现用电的梦想;在安装通组管网工作中,他也先后垫付7000多元,圆了群众的用水梦。
自揽麻烦事
收养孤寡老人数十年
人们都说,赵起友就像村的“愚公”,带着大家一点一点地啃出一条致富路来。而人们也说,赵起友是一个“笨人”,总是给自己找些“麻烦事”来做。

赵起友与他收养的赵周胜一起剥青豆 熊军万 摄
在赵起友的家里,就有这么个“麻烦事”——赵起友夫妇收养了村里面有智力障碍的赵周胜。赵周胜的父母死亡时,家庭并不富裕的赵起友看到吃了上顿没下顿、居无定所的赵周胜,就把他接到家中照顾,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赵周胜已然成为赵起友家中的一员。
赵周胜并不是赵起友家唯一的“外来”成员,以前,赵起友家还住着三位孤寡老人:赵起明、赵起红及其妻子邱明珍,其中,赵启明直到去世,与赵起友生活了40余年。有人对赵起友说,现在的鳏寡孤独都有国家照顾,自己何必没事找事呢?赵起友总说,过去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孩子多,负担重,他们都跟着自己过来了,现在更不会撵他们走了。后来三位孤寡老人相继去世,赵起友并没有向乡党委政府要救济财物,而是自己出钱将他们安葬了。
赵起友经常对孩子们说:“将来有一天我走了,你们要替我照看好‘憨包’(智力障碍的赵周胜),我到了‘阴间’才放心。”在村里,凡是有人因为财产、赡养老人等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都喜欢用赵起友来作例子,教育别人。当问起赵起友为什么要把赵周胜他们接到家里共同居住时,他总是笑着说,自己是在“积善德做好事”。

赵起友正为他收养的赵周胜理发 熊军万 摄
赵起友用善良和真诚谱写着世间最美丽的诗篇,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好评。2008年,赵起友获黔西县委、县政府“十佳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度获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点下面“阅读原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