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面蓝色字快速关注
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微信


关注

石阡县“三聚焦”全力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中共石阡县委办公室
今年以来,石阡县坚持“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全面聚焦深度贫困,创建“1+8”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机制,精准打出“组织建设、贫困监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民生保障、易地搬迁、就业稳固、乡村治理”“八位一体”的“组合拳”,深入推进“夏秋决战”行动,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截至目前,全县剩余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27384户108696人降至如今的2369户7168人,贫困发生率从27.07%下降至1.8%。

一、聚焦贫困监测。不断优化驻村结构,创新遍访模式,建立完善贫困监测机制,为打好脱贫攻坚“歼灭战”,巩固提升“保卫战”提供信息、数据保障。一是优化组织结构。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县级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脱贫攻坚指挥部,乡级组建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村级成立脱贫攻坚队,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指挥作战体系。县级指挥部根据各阶段工作中心,精准下达作战令,乡级前线指挥部结合村情实际,进一步细化“作战令”,明确每周的重点工作和任务,督促指令落实。确保上级精神、县级指令同步落地落实。二是实化包保责任。持续调优驻村结构,创新遍访方式,县级指挥长亲自遍访全县所有深度贫困村,前线指挥长遍访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负责遍访辖区内所有未脱贫户,村攻坚队长、第一书记遍访所有贫困户。实行单位、贫困村“一对一”包保责任制,把1021名驻村干部按深度贫困村、一般贫困村、非贫困村进行重新组合,将帮扶责任层层压实。其中,深度贫困村:1000人以下,安排4人驻村;1000人以上安排5人。一般贫困村:2000人以下,安排3人驻村;2000人以上安排4人驻村。非贫困村:2000人以下,安排3人驻村;2000人以上安排4人驻村。三是细化贫困监测。用好用活贫困监测平台,定期录入和更新贵州扶贫云业务工作APP、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脱贫人口“回头看”APP相关信息,县级脱贫攻坚指挥部通过平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实现“一键式”精准掌握贫困人口数量、致贫原因、结对驻村帮扶情况等,为全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做到贫困户动态管理信息数字化、精准化。
二、聚焦精准打法。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实际,精准施策,做到“县有统筹,村有抓手,户有门路”,确保“按时打赢”“全面打赢”路径准确。一是“一县一意见”。出台《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实施意见》,按照县级统筹、乡镇(街道)主抓、村级主推、农民主体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推进思路,同步组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业产业“富民”工程、民生保障“满意”工程、易地搬迁“宜居”工程等八个专班,形成八张覆盖全面、互为补充的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网”,为全县脱贫人口不返贫、退出贫困村不反弹提供了明确路径。二是“一村一计划”。按照“发展产业,带动一批”要求,结合各村地理、气候、交通、劳动力等不同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推进种植、养殖、旅游业和“农旅一体化”发展,做到村村都有产业,村村都有合适的发展抓手。截至目前,全县304个行政村实现产业覆盖率100%。三是“一户一策略”。结合农村家庭收入渠道单一、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等现实因素,驻村干部在日常走访,建立起精细分类管理台账,对有劳动能力和稳定脱贫的脱贫人口,从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扶方面作好规划,提高脱贫质量;对无劳动力和脱贫质量不高的贫困人口,从完善利益联结和兜底帮扶政策方面精准制定帮扶办法,确保脱贫人口稳固脱贫;对未脱贫人口,同步建立《未脱贫贫困户脱贫帮扶台账》,分节点细化工作任务,挂图作战。做到户户脱贫有策,脱贫有效。
三、聚焦巩固提升。通过“兜底帮助脱贫,就业稳定脱贫,产业持续增收”的方式,保障未脱贫人口按时脱贫,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一是政策扶持有兜底。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全面推进民生扶贫。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精准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动态管理,对30%的新增低保对象和退出低保对象抽查,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截至目前,已发放城乡低保金7358万元。精准兜底资助,持续保障就医就学,实行“一生一档”个案管理,做到“教育资助应助尽助”“求学路上一个不少”。今年来已资助学生34301人次、资金3227.84万元;开启“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绿色通道,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保障补偿20224人次9026.93万元。二是培训就业强保障。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帮助稳定脱贫一批。按照“因人施训、因产施训、因岗定训”原则,围绕通过培训实现能上岗就业、能带头创业目标,统筹整合扶贫、人社、教育、农业、民政、移民、残联、妇联、工会等部门用于贫困劳动力培训的资金和各类培训资源,实施精准培训,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输出到结对帮扶省份稳定就业,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利益链接项目带动贫困户就业;配合帮扶地人社部门开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4场次,劳动力技能培训4期150人次。实行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指标优先用于托底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点解决半劳动力家庭和因照看老人、小孩及照顾重病人等无法外出务工家庭就业困难,让每户都能获得稳定收入。三是发展产业稳增收。将产业发展作为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围绕以茶产业为主导+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的“1+3”产业发展体系,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创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主人;种植规模化、运作市场化、管理标准化;长短共存、利益共赢、成果共享”的“三主三化三共”机制,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9.44万亩,坝区总面积达22680亩。全县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0.7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709户43389人;水果产值1.55亿元,覆盖贫困户4863户19442人;肉类总产量19986吨,畜牧产值达10.0784亿元。
来源:《贵州调研》第10期
编辑:刘 刚 袁 琴
您还可以关注
赤水市全力发起“夏秋决战” 做好脱贫摘帽“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