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民族”是“龙胜”的核心资源 ——赴海南省保亭、陵水、乐东等自治县考察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民族”是“龙胜”的核心资源 ——赴海南省保亭、陵水、乐东等自治县考察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阅读量:3877225 2019-10-28




为推进龙胜民族文化进程,根据2019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近期龙胜各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赴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就相关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建设和立法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考察调研,实地察看雨林仙境温泉酒店、时进村、槟榔谷、呀诺达、各地非遗传习基地等2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和民族文化建设点,听取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经验介绍,召开了民族文化建设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自治县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办法,给调研组一行诸多的思考。
一、海南相关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立法保护、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精彩纷呈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推进海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围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全省中心工作,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保亭、陵水、乐东等自治县做出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发展民族文化推进旅游开发是相关县份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途径
海南省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45万,占全省830万总人口的17.4%,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黎族人口约132万,苗族约7万,回族1万多。保亭、陵水、乐东是海南省六个自治县当中的三个,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厚而独特,有展现喜庆祥和的节庆文化——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嬉水节”等传统节庆;有被誉为黎族历史“活化石”并对民族纺织工艺作出重大贡献的黎族织绵及其技艺,苗族的蜡染刺绣等传统纺织工艺;有体现民族建筑风格和创造力的黎族民居船形屋;有被世人惊叹为刻在血肉之躯上的“敦煌壁画”并传承千年的黎族纹身等绘画、雕刻艺术;有能够“唱醒五指山,舞醉万泉河”的黎族苗族音乐舞蹈;有风味独特、绿色生态的山兰饭、竹筒饭、山兰酒、五色饭、鱼茶、肉茶等少数民族传统美食;有体现黎族、苗族习俗和信仰的婚嫁、丧葬、祭祀等民俗活动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精湛的民族艺术,令中外游客由衷赞叹,是这些自治县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对海南省旅游开发及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民族地区还有十分丰富的其他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方面有:反映琼岛革命斗争历史的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反映人类早期活动遗迹的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等;反映海南宗教文化的三亚南山寺等。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几乎云集了海南最美的山水、溶洞、海湾等自然景观,是庞大的热带生物物种基因库,更是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景观;海棠湾、香水湾、棋子湾等更是湾阔沙白、碧海蓝天、精美绝伦。
多年来,相关自治县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从各自县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添砖加瓦,其中保亭、陵水已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展示海南特色文化的“槟榔谷5A景区”“呀诺达5A景区”“雨林仙境酒店(5星)”成为相关旅游产业的龙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2018年的旅游接待量都超过了3000万人次。
旅游业要打造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龙头产业,保亭、陵水、乐东三个自治县与他们的中心城市三亚市率先进行了成功实践,而且实现了观光游向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的转型升级。三亚市旅游业有效提升了海南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与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保亭、陵水、乐东等地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融入三亚旅游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三亚及其周边地区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必然选择和成功选择。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地融入保亭、陵水旅游产业发展中,与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其他人文资源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衬托的旅游景点,完整合理的旅游线路,使特色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提升了旅游文化品位、增强了旅游吸引力、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维护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形成明显的优势并打下良好的基础
民族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的热点之一,保亭、陵水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打造特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独有的黎族、苗族文化资源。黎族是当地最早的先民,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2%以上,也是我国唯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据文献记载,最迟在周秦时期黎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海南岛上,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为海南具有代表性、特有性、完整性和标志性的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另外,苗族文化也是当地的特色文化。
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自治县不光注重定时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而且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保亭的《保亭黎族社会调查》、《黎族民间故事集锦》、《海南苗族》,陵水的《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黎族传统织锦》、《黎族传统民歌3000首》,乐东的《黎族音乐史》、《黎族器乐集锦》、《黎锦织造工艺》等一批民族文化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另外,还创作了并在旅游市场推出了反映黎族、苗族文化生活的大型歌舞剧《欢乐的黎寨》、《椰林欢歌》等获得广泛好评和良好经济效益的歌舞剧。2005年以来,海南省政府公布的1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占了81项。黎族纺染织绣制作技艺、黎族树皮衣制作技艺、黎族船型屋制造技艺、黎族打柴舞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黎族纺染织绣制作技艺申世遗成功,被联合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民族文化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海南省及相关县份特别注重海南特色民族文化的法制化建设,相继推出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乐东县相关条例正在制定),对相关保护范围、保护内容、保护机制的要求做出相应规定并加以落实,特别是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保护经费的筹措、传习基地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明确规定。目前,保亭、陵水、乐东等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设施和活动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工作红红火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就是民族文化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的结果。
(四)便利的交通、通讯和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为文化产业服务
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海南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加强,民族地区以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环岛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东线轻轨等交通运输线的开通,加上原有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线的改造升级,海南及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和方便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海口和三亚为中心分别向民族地区市县辐射,最近的行程不足一个小时,最远的也就三个多小时。广播、电视、微波通讯、数字程控、互联网等已全覆盖民族地区城乡。民族地区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旅游酒店为重点的旅游服务设施也不断改善,保亭、陵水、乐东等自治县都具备了较强的接待能力,基本能够满足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的要求。其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就拥有2个5A景区和3家5星酒店。
(五)广泛而充足的客源空间为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保障
明媚的阳光、清鲜的空气、翠绿的森林、碧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独特的民族风情,已经成为海南旅游的品牌,持续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把三亚及其周边的保亭、陵水、乐东作为旅游的目的地。目前,三亚的旅游客源遍及全国,辐射到韩国、俄罗斯等亚洲、欧洲国家。
二、从海南相关地区的发展折射龙胜民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龙胜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取得了很大成绩。民族文化活动风生水起,龙脊梯田景区已经打造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为龙胜旅游的龙头,以民族节庆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也逐渐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如每年“三月三”“闹春牛”“龙脊梯田文化节”都吸引着大批游客。目前,龙胜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民族文化品牌效应初步形成。龙脊梯田成为国际旅游品牌、以黄洛红瑶长发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品牌。二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从单一的民族风情展示向民族文化演艺、民族生活用品制作展示、民族美食品尝、民族旅游工艺品销售以及民族文化体验等多种产品综合开发。三是民族文化带动功能逐渐显现。民族文化旅游企业不仅为地方财政服务,更对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决定性的带动作用,不仅吸纳了大批劳动力,还促使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参与旅游开发,让“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达2万多人。四是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
龙胜民族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力度不够。民族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核心资源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还没有成为龙胜发展的指导思想。县、乡镇两级文化站所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作用有待加强,全县仅有的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但没有主动面向龙胜各族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旅游开发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旅游辐射。龙胜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没有系统展示的平台,还没有建设多功能的民族博物馆,与其他民族地区展品丰富多彩、现代化展示手段丰富的民族博物馆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县还缺乏对龙胜民族文化的系统研究,目前市面上几乎看不到系统推介龙胜民族文化的相关书籍、公益广告等等,与自称“民族文化大县”的内涵不相配。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县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主要就是龙脊景区,旅游发展势头很好,但曾经红遍华南半边天的温泉景区固守温泉沐浴,没有把民族文化旅游纳入发展框架,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也没有拉动周边的泗水乡村旅游区(5星)的发展,县城景区、南山景区、彭祖坪景区、瓢里小镇、苗族侗族景区开发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县“南部旅游旺,北部旅游凉,中部县城旅游荒”的局面。
(三)旅游服务设施有待全面完善。龙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旅游线路少。旅游服务设施方面,主要包括酒店、交通工具以及各种文化娱乐、医疗等,龙脊、温泉、县城条件尚可,其余地区几乎还是空白,另外旅游标识、旅游公厕、旅游休闲、旅游服务等等设施不足。
(四)民族文化宣传推广主题不明。龙胜民族文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效应显现,但对民族文化的宣传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规划和策划,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都较小,“世界梯田原乡”的品牌没有叫响。云南、贵州倾力推出的“七彩云南”、“多彩贵州”,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五)民族文化保护地方立法滞后。近年来,龙胜各级人大代表和各族群众多次呼吁尽快制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依法挖掘、传承、弘扬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目前,《龙胜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正在进行,要加快进度尽快通过,付诸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三、“民族”是“龙胜”的核心资源,应当做好相关工作
民族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核心资源。过去,大家普遍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作为全国第一批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的龙胜,我们认真思考后认为:“民族”是“龙胜”的核心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民族地区要强化民族文化建设,让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文化符号、精神家园、发展源泉。
在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龙胜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进程中,龙胜应当紧紧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切实推进龙胜民族文化建设步伐,在增强全民共识、加大统筹引导、合理开发保护、加快改革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夯实人才支撑等方面作出系统的安排,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环境协调,社会参与,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并付诸实施
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龙胜要制定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对全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挖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民族文化建设进程。主要内容要包括:一是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推进龙胜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法制化建设;二是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研究和创新,将龙胜的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挖掘,龙胜各世居民族应当建立各个级别的“龙胜各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是统筹开展村屯民族节庆活动,鼓励社会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四是争取项目支持,完善城乡民族文化设施和氛围建设;五是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培育民族文化队伍;五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二)抓紧制定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龙胜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在龙胜社会生活和旅游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依法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推进龙胜民族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日益紧迫。龙胜应当尽快出台并实施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法规,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保护范围,民族文化保护制度,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政策支持,民族村寨保护等等,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进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
(三)设立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
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文化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流失,加强对其保护力度,发挥其在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的作用是龙胜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龙胜应当设立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普查工作,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系统、完整的记录;二是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提供支持;三是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和民族文化研究资料编纂工作给予资助;四是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五是推进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围
龙胜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做足文化文章,凸显地方特色”,要争取国家交通、宣传推介、民族文化等等方面重点项目,以乡村振兴为突破口开展工作。龙胜要重点推进民族旅游大环线、民族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城乡民族文化公共设施、传统民族村寨的建设等等。例如在建设民族旅游大环线过程中,要统筹安排各民族文化的重点建设片区,以龙脊大寨、泗水潘内、马堤张家、伟江甘甲、平等小镇、乐江地宝片区的重点村寨为示范点,拉动片区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在加快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和富有个性的地方特色。一是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比如讲好民族故事、传唱民族歌曲、办好民族节庆等等;二是在城镇建设、农村村庄建设等方面,在建筑物上体现民族文化元素,彰显民族风格特色,例如建设各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标志性建筑;三是城乡景观树、绿化树等要多选择地方特色树种,打造桂花街、桃花街、古茶树街、南山梨街等等特色街,一街一品,满城葱郁、花果飘香的景象,会给各族群众和中外游客留下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四是定期举办公益性民族文化活动,扶持民间举办民族节庆等各类民族活动,扶持民族服饰的恢复等等;五是民族特色品牌的建立和发展。例如大力推介和培育龙胜康寿绿色食品,大力推介培育以“天下第一长发村”为代表的民族品牌,学习保亭雨林仙境温泉酒店融汇太极文化和康寿养身文化的经验,推出一批特色酒店和特色民宿……。
(五)建立侗、瑶、苗、壮、汉的龙胜世居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部《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设立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要求。龙胜各民族文化由于保持较好、特色鲜明、价值明显、分布集中、存续状态良好,符合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求,又是龙胜民族文化保护的迫切需要。请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龙胜民族文化最为丰富、最为密集、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民族地区中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报请中央、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以获得国家、自治区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从而完整地、系统地让龙胜民族文化遗产以活态存在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六)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
民族文化产业是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形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是龙胜按照“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求,促进发展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的具体体现。她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先进文化,对于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实现民族文化富民、民族文化乐民、民族文化育民,使各族群众共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大力推进龙胜全域旅游发展,实施“全县大景区、旅游一盘棋”过程中,龙胜要紧紧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的旅游六要素,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推出一系列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差异化旅游产品,通过各方努力实现龙胜民族文化旅游的繁荣昌盛。
“民族”是“龙胜”的核心资源。推动龙胜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是新时代龙胜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选择,必将为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续写龙胜发展新篇章、开创龙胜新未来提供强大动力。

图为实地考察新农村建设点和民族文化建设点

图为听取相关部门的经验介绍

赴海南省保亭、陵水、乐东等自治县民族文化考察组
成员:粟宁群、梁文星、廖克业、余杰略、周恩平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
▌信息来源:自治县人大办公室 
▌作者:周恩平
▌编辑:石曹媛  蒙秋杰
▌审核:王珺珩
▌投稿邮箱:lsxrdbgs@126.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