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魏梦佳)第六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熊猫保育教育学术研讨会2019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41家大熊猫保育机构、保护区、动物园及研究中心的逾百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大熊猫科研、保育、公众教育等议题深入探讨,以推动大熊猫研究及保护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图据网络)
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熊猫保育教育研讨会每两年一届,今年在北京动物园举行。本届研讨会是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指导下,由北京动物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香港海洋公园、台北市立动物园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五家单位主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动物园承办,大会围绕“绿色、共享、合作、希望”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北京动物园(图据网络)
来自主办单位以及四川、陕西等大熊猫保护地和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大熊猫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野化放归、保育教育、科普推广、公众参与等多项议题举办了20多场专题报告,并展开密切交流。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图据网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表示,通过学术研讨会,两岸大熊猫保育教育工作者广泛分享和交流了大熊猫的科研成果和教育经验,共同促进大熊猫保护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香港海洋公园(图据网络)
近年来,中国加大大熊猫保护研究力度。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目前,全国已建立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达258万公顷,野生大熊猫数量达1800多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548只,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种群。

台北市立动物园(图据网络)
据悉,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五家主办单位还将联合签订倡议书,承诺今后将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异地保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促进大熊猫生态保护水平提升,同时加强跨领域合作交流以及公众参与大熊猫的保育教育工作。

澳门石排湾郊野公园熊猫馆(图据网络)
大熊猫的北京故事

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外观
(图据网络)
北京动物园长期致力于大熊猫饲养繁殖和保护研究,破解了多项大熊猫繁育难题。据北京动物园消息,北京动物园自1955年开始饲养展示大熊猫,60多年来,共繁殖50胎76仔大熊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赠送苏联、美国等9个国家24只国礼大熊猫,均是从北京动物园送出。

北京动物园熊猫馆的大熊猫
(图据网络)
据了解,北京动物园在60多年的大熊猫饲养、繁殖工作中实现七个首次:首次人工饲养条件下的自然繁殖成功、首次采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首次以超低温保存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首次将人工授精繁殖的雄性个体培育成功、第一只全人工哺育大熊猫成活、首次用黑熊为珍稀大熊猫供血,并撰写第一本有关大熊猫的专著《大熊猫解剖——系统解剖和器官组织学》。

北京动物园熊猫馆的大熊猫
双胞胎姐妹花“萌玉”“萌宝”
(图据网络)
2014年,北京动物园申报获批“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林业草原局等多个项目,包括大熊猫白内障基因研究、大熊猫老年性疾病调查、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研究、大熊猫胚胎三维立体成像的构建、大熊猫健康管理等研究。2018年,北京动物园获批“圈养野生动物保护北京市国际技术合作基地”,为继续支持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研究以及开展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和健康管理等研究,提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大熊猫的四川故事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
(图据网络)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
(图据网络)

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
(图据网络)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
(图据网络)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
(图据网络)
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包建华率领四川10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5名代表交流了四川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5位代表分别就大熊猫孤立小种群保护管理、自然教育和大熊猫伴生野生动物水鹿、大熊猫模式标本基因组BAC文库的建立等方面做了主题报告,宣传和汇报了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研究、自然教育等成果。?

爱熊猫,爱自然。爱是分享更是关怀!

本文图文资料来源:新华网、新浪网,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网站,新京报,百度百科、百度图片,经编者编辑整理而成。尊重原创,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