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陕西韩城实习调查活动考察报告
(1802班张升晔)
今年的中秋节是一个很独特的中秋节,在鲁靖康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时三天的韩城考察。
韩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这次考察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一次历史考察的过程,先后去到了文庙、城隍庙、魏长城、司马迁祠、党家村等地。在韩城,亲眼看到了黄河的壮阔,感受到了先人的风骨。三天的行程虽然伴随着风雨,但依然收获满满。
9月13日,我们乘坐K6045次列车从临汾出发,于12:22到达韩城。吃过午饭略微修整之后,我们开始了我们的考察之旅。首先,我们坐车到达了毓秀桥。毓秀桥又称澽水桥,位于韩城古城南端的澽水河上,由清朝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所建,为了放置后世子孙借此桥敲诈百姓,便将此桥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韩城县。此桥南北走向,是一座十孔石拱桥,全长180米。桥两旁有石栏阻挡,东有望柱101个,西有望柱99个,桥面由石头铺成,石缝之间嵌有铁锭以加固桥面。在桥南又立有一木制牌坊,牌坊上悬挂着由刘荫枢所写的“示我周行”的横匾。此话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句为“人之我好,示我周行”,意思是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走过毓秀桥,我们到达了韩城老城,老城中又包含了文庙、城隍庙、东营庙等。老城中保留了大量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全国元朝建筑保留最为集中的老城之一。此外,老城中保留了大量四合院结构的房屋,因此,又有小北京之称。穿过老城的街道,再穿过一条名叫学巷的巷子,我们到达了文庙。韩城文庙是全国第三大文庙,始建于唐朝,于洪武四年在原址的基础上重修,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文庙外置有两座木制牌坊,我们经西坊进入,上挂有“道冠古今”的横匾,东坊则挂有“德配天地”的横匾。我国文庙有一传统:不出状元。不开正门,因此每个文庙都会在两侧开两个侧门,进庙时由侧门进入。此处文庙设有“贤关”、“圣域”两门,我们从“贤关”门进入。棂星门为文庙正门,由三座木牌坊组成,立柱直通屋外,俗称通天柱。顶饰琉璃盘龙,花卉套筒和宝葫芦攒头。左右两边置有一鲤鱼一龙砖雕,含有英才辈出,鲤鱼跃龙门之意。棂星门对面是五龙照壁,又有万仞宫墙之称,五条龙琉璃溢、工艺精湛。讲解员告诉我们棂星门的出入是很有讲究的,在祭孔大典时,只有负责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从正门进入,一般官员从西门进入,其他人员由东门进入,由此也流传出了一个成语——旁门左道。进入文庙后,第一进院落在棂星门和戟门之间,几棵柏树挺立在道路两旁,古代祭孔的准备活动在此进行。院落的东西两侧各置有一间房子,分别是“更衣亭”和“致斋所”,顾名思义,“更衣亭”是更衣沐浴之处,而“致斋所”则是用膳之所,这样的布置也足以体现出了古人对于孔圣人以及儒学的尊敬。在院子中有一个呈半圆形的池塘,又被称作泮池,古人把考取秀才之上功名的人称作入泮,因此古时祭孔之时,只有那些秀才以上的人才能从桥上走过。之后,我们又由戟门进入第二进院落。戟门的两边都陈列着兵器,彰显出了一种庄严的气氛。在第二进院落中,有一古柏形似人的五指,因此被人们称为“五指柏”。在明朝,韩城解家村有一户人家,家中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考中了进士,一个考中了举人,还有一个中了“贡生”。当地人称“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五子登科。”五子登科成为韩城人的典范。而园中那棵古柏,分出五个枝杈就像人的五指一样,因此称它为“五指柏”,寓意“五子登科”。第二进院落是祭孔的主要场所——大成殿。殿前有一御道,此道为祭孔时皇帝所走的道路,平日置龙杠封住。除皇帝外,每年的新科状元也可由此道进殿。在韩城,唯一一个走过御道的是清乾隆年间的状元郎王杰。之后我们到达了第三进院落,这进院落主要用于讲学教学任务,明伦堂就在此处。穿过明伦堂,我们便到达了尊经阁,主要职责是存放一些书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文庙参观结束之后,我们又来到了东营庙和城隍庙,这里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历史有多么悠久,而是这里的建筑展现出来古时人们精湛的做工,高超的技艺。在屋顶上,琉璃制成的装饰虽不像建筑主体那般巨大,却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目光。这里屋顶上的琉璃饰品有亭台阁楼样式的、桥型的以及动物样式的各色各样。回到学校,查找相关资料,发现琉璃饰品在很多地方的城隍庙中都有出现,比如榆次城隍庙的屋脊之上也有此类琉璃饰品的出现,形式也与此处的相似。在这些琉璃饰品中,动物样式的以祥瑞之兽居多,比如背负宝瓶的大象等,这些制品出现在城隍庙的屋脊之上,是在传达当时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以及神秘的愿望。现在的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读懂这些琉璃饰品背后的意义,但我们知道,这些饰品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精湛技艺的展现。

(琉璃饰品广荐殿)

(琉璃饰品德馨殿)
9月14日,行程的第二天,也是自然条件最差的一天,雨水一直陪伴着整个考察过程。首先我们前往了魏长城。历经千年的风雨,魏长城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剩下的只有黄土夯实的土台以及几段完整城墙模样。魏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为防御秦国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梁惠王五十九年,位于韩城老城城南十公里处的龙亭乡境内。从合阳延伸入境,东起城南村,西至城后村,全长二十公里。拿出随身携带的卷尺,去丈量。魏长城所遗留的土台,长17.3米。宽15.9米,厚0.7米。魏长城考察结束之后,我们前往了“史圣”司马迁祠。大雨中的司马迁祠显得更加庄严。进入景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了司马迁的塑像,他面稍北顾。解说员向我们介绍,司马迁像略微朝北共有三种说法,首先是,司马迁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苏武是司马迁肝胆相照的僚友,自苏武出使北国两人便再没有见过面;第二种说法是,司马迁在遥望北方的李陵,众所周知,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判处宫刑;最后一种说法是,司马迁因受宫刑无法进入自家祖坟,故选此处高地以遥望位于西北方位的父母及列祖列宗之墓。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解释,我都从中感受到了司马迁心中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于历史的坚持。据解说员介绍,司马迁墓选址与秦始皇墓选址颇为相似,头枕山,脚蹬河,是一个风水极佳之地。穿过后世建造的公园,走过一条青石铺成的小路,我们到达了司马迁祠祠门。进入祠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段陡直的古道,全部采用石块铺成,凹凸不平,是一条真正的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城属于魏国境内。魏国在这里修建了少梁城,并为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由于韩城曾经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在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保留了大量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最早古道修了有三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三百余米。古道通上去与现在的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是八百多年前的高速路。走过这条古道,我们到达了一座木制牌楼,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这座牌楼是元明时期的建筑,上书有“高山仰止”,借此来说明司马迁身上高德的品质,体现后人对司马迁的敬仰。在牌楼之下的是被人们称之为“朝神道”的砖石小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路两用,两边高中间低,晴天时大家从这里走过,雨天时又展示出了它良好的排水功能。走过这条小路,爬上99级台阶,我们看到了一砖砌牌楼,上书有“河山之阳”,意在说明司马迁的出生之地,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此时,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眺望到黄河、韩城老城的高度,阴雨的天气为这座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息。穿过这个牌楼爬上几级楼梯,到达了司马迁祠的最后一部分,祠堂以及司马迁墓。在祠堂前摆放着许多石碑记录着每一代人对于司马迁的尊敬。在祠堂之后便是司马迁墓了,他的墓冢是一个类似于蒙古包型的墓冢,墓前立一石碑,上写有 “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于1776年题写。相传,司马迁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在墓顶之上还有一个古柏,周围还有一些零散的柏树,这些柏树不仅象征着后世人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司马迁祠考察结束后,匆匆的午饭时间结束,我们踏上前往五四村的行程。由于雨天路滑,石块掉落,在观察了一些地貌特征之后,我们踏上了回酒店之路。
9月15日,此次考察的最后一日。第一站我们前往了最令我心动的禹门口,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这里掘开了一个豁口。在那里我亲眼见到了奔腾的黄河水,走过了那座连接山西与陕西的大桥。在这里,我拿到了最令我满足的纪念品——黄河水。经过一些时间的沉淀,那瓶黄河水已经变得很清澈、透亮,而沉在瓶底的黄河沙少得出气,就连瓶底都没有覆盖。其实最近几年在我们的治理下,黄河的含沙量已大大减少,但我们见到的黄河却依旧很浑浊,除去那些认为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其实是黄河沙的质地过于细小。韩城位于山西与陕西的交界之处,与山西的河津、万荣隔黄河相望。面对这广阔的水面不禁让我们感叹自然力量的伟大。之后,我们前往有着“世界民居之瑰宝”之美称的党家村感受家训文化的厚重。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泌水河谷地之阳高岸上形似“葫芦”的风水宝地,主要有党、贾两族。该村保留了大量的元明时期的建筑,其民居形式多为四合院,因此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这一村落的民居特点是山陕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在村中家家门楣之上都挂着自家的家训,有些家训甚至从古时一直传承至今。家训中大部分都与孝顺长辈、兄弟和睦,辛勤劳作,勤读书考取功名相关,这些也深深地体现出在古时的这里儒家思想依旧占据主体地位以及农耕文明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在这些院落中,有些展示了婚嫁之礼,有些则是在展现一些经商之道,有的则是与读书相关,还有一些是在展示一些做人之道。这些也在处处彰显着古时宗族力量的强大,也正是这些宗族力量,才让各个地方的人们团结一心。村中还有一套完备的自卫体系,看家楼体系十分完备。最令我佩服的当属泌阳堡。泌阳堡是一依山而建的防御性堡垒。依土塬而建,大门在半坡上,而后面又直接通向村子,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极其利于战火纷飞时候躲避灾难,选址之妙,令人惊叹。泌阳堡始建于清咸丰元年,由村民自费修建。它与村中的“丁”字路口及所修建的哨门构成了一个完备的自卫体系。下午,我们来到了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梁带村。芮氏源启芮国,乃王族之裔。2007年韩城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的发掘,向世人揭开了古老芮国的神秘面纱。梁带村遗址位于韩城市区东北7公里的西庄镇梁带村村北,发现于2004年10月,西起西禹高速,东到黄河岸边,占地976亩。经勘探发现两周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然而部分墓葬被黄河冲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5年至2009年对7座诸侯及夫人大墓和100座中小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金玉铜器等各类文物2万余件,这些出土的精良青铜礼乐器、精美玉器、精彩绝伦的黄金制品以及青铜车马器、难得一见的漆木器、断代准确的陶器,有效填补了周代考古的空白,丰富了周代历史、艺术,展示了芮国璀璨的物质文明。这些被发掘的文物中,芮国国君夫人所使用的礼器并没有比国君所用之物相差多少,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当时的男女等级观念并没有很严格。在这些墓葬中展现出了古芮国墓葬群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反映了两周时期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及亲属关系。大批文物的出土,反映出当时芮国政治、经济的高度文明和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达,也体现了芮氏先民的丰富智慧和高超技艺。该次发现的梁带村两周遗址高等级贵族墓群,对于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至此,用时三天的考察行程正式结束,我们也踏上归程。三天的时间说来也短,但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历史的魅力。正如那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更多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书本之上而是存在于我们所处的地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