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陕西韩城实习调查活动考察报告
(1802班肖喆天)
一、考察概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书本的知识、他人的讲述很难让我们对事物的全貌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故我院五十多个师生在鲁靖康老师与任艳艳老师的带领下,于2019年9月13日至2019年9月15日赴韩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特色历史文化遗存。
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陕西省渭南市代管县级市,位于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便有“小北京”之称。其历史绵延久远,历史遗存珍贵,文化气息浓厚,经过此行了解与考察,我们收获颇丰。
二、考察实录
(一)中临古城
9月13日晨,我院考察队伍从临汾出发,乘坐列车于中午到达韩城,首先到达的便是毓秀桥。毓秀桥又称澽水桥,坐落在在韩城古城南端的澽水河上。桥呈南北走向,桥身全长180米,毓秀桥面宽4.5米,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刘荫枢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竣工。刘荫枢建桥本意便是方便百姓,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子孙以他出资修桥为由向百姓收钱,便用三两银子的价格把这座桥卖给了韩城县,实为为民着想,鼓励后代自食其力的佳话。过毓秀桥后便临韩城门下(如图 1),其势宏丽,上书“韩城门”,第二道门上书“溥彼韩城”,引自《诗经·大雅·韩奕》中的“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穿过城门,便进入韩城古城的核心——韩城市博物馆,其是一座由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三庙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且三座庙宇建筑恰在一条轴线上,其余建筑依次排开,气势雄伟,古韵浓厚。首先进入的是文庙,有一参天古柏,已有1500年的历史,古时文人赶考前都要到文庙拜会孔子,抚摸古柏的枝干以求科举得中。明朝时,解家村一穷困人家坚持供子读书,终得“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 五子皆登科第的佳话,故名“五子登科柏”。文庙正门所对即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殿前正中为御道,即祭孔的时候皇帝所走的道路。平时,御道用一根龙杠封住,在祭孔之时才开启使用。御道除了当朝皇帝可以行走外,新科状元可以走一次。乾隆二十六年,韩城人王杰中了状元,也就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御道上走过的人。由此可见孔子及儒学在古时的地位之高之稳,与封建社会时等级尊卑的严格。

(图 1 韩城城门)
绕过大成殿,进入陈列展厅,其分陈着韩城重要历史名人事迹与历史文物概要。诸如汉扶荔宫遗址出土的瓦当,上刻“长乐未央”等字,表明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韩城昝村镇南潘庄村发现的巨型象牙化石,是亚洲象曾存在生活于此的有力证据。接下来进入的是东营庙,过去为守护城池驻军的兵营,建有祭祀关羽的庙宇。创建于明,风格朴拙,供奉“武圣”关羽,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关羽忠义纯良的景仰之情。最后是城隍庙,由政教坊、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组成,灵佑殿为城隍庙正殿,是城隍爷听政形貌所在的大堂,殿内东西墙壁画有审判司、罚恶司、赏善司和检察司的画像。含光殿又称寝殿,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封前汉纪信为城隍爷,内部供奉城隍爷铜坐像,以求“护国保邦,保安黎庶”,展现了韩城人民对于安泰正义生活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我们去到烈士陵园北面,为赳赳寨塔所在地。赳赳寨塔原名潭法塔,位于韩城金城北面烈士陵园的北端,由其石碑铭刻可知其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后因地震崩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建,为我们对古代地震情况的了解增加了新的储备。随后师生前往民杨夜市用餐,我们清楚直观地了解到当地小吃特色如糊卜、饸饹、红甜面等都与面食有关,体现了黄河流域传统特色食物为受环境影响下的结果。至此,9月13日考察基本结束。
(二)南追司马
9月14日晨,我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前往韩城魏长城遗址(如图 2)。魏长城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是魏国迫于无奈而用细土夯筑而成的,坚实非常,在当时的军事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学们采用定位系统与卷尺测量的方式,从经纬海拔到城墙宽高进行了实地测量,对其地势及概貌有了基本的了解。

(图 2 魏长城(韩城段)遗址)
随后,我们一同来到司马迁祠。太史公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其中的龙门即为韩城,进入司马迁祠,首先便是两侧的石刻,以年代为序刻画了司马迁《史记》中十二本纪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正中为司马迁塑像,神情肃穆,气势凛然,遥望北方。过塑像,寻山路前行,石路中间有蝴蝶形铁片镶嵌,以榫卯结构为原理,兼具美观与实用性,历九十九台阶即为司马迁祠堂。九十九级台阶表达了韩城人民对司马迁的崇敬,按传统理念,“九”为最多、最高、无限大,所以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享受“九”的待遇,韩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不但把他的祠墓建在俯瞰山川河流的高岗之上,让他永远以哲人的眼光,洞察世间善恶,而且将攀登祠堂的台阶,也砌为99级,暗中给了他人间的最高礼遇。前行过程中,遇题字为“高山仰止”的牌坊,司马迁曾在孔子列传后面的点评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进入太史祠,正对门即司马迁塑像,同刚入司马迁祠景区一般,同为遥望北方,含义有二:北望李陵,思及苏武。进入太史祠,门匾及对联为徐村裔孙敬献,司马迁之后取冯、同二姓以求避祸,徐姓意为“二余”,意指两姓均为司马迁后人。塑像正前方的案几上石刻有琴棋书画四意象,中间为“荐馨”二字,意在警醒后人祭祀进献美好芳香的事物。登顶即为司马迁墓,为蒙古包形拱圆式样作顶,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墓为元代所见一目了然。墓头古柏长青,意为司马迁功绩德行永垂不朽,表现了人民对其的深切追思。下山路多由磨盘作为主要材料,是为韩城百姓追思司马迁,修建祠堂时将家中的磨盘捐献出来以作路,构成了一条特殊的“磨盘路”。
随后我们一同前往芝川古渡,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古渡中有荷花芦苇等,路旁植物种类丰富,是表明此处气候较山西湿热的标签。午餐后大家前往水库,却因下雨致道路危险,有山体滑坡可能而被迫中止,原计划中的象山考察项目亦被取消,至此,9月14日考察基本告终。
(三)北临龙门
9月15日晨,我院考察队伍前往黄河龙门古渡风景区,首先前往山西陕西在黄河段的交界线,大致了解其概况,之后亲临黄河湿地之畔(如图 3),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从黄河河畔土质、浅水区土质、浅水区河水颜色、稠度等方面进行观测,并随机选取浅水区河水作为样本,以备后续观测。

(图 3 黄河实景(韩城段)
随后我们前往党家村,其位于韩城市东北方向,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首先我们了解的是牛孺人节孝碑,相传党家村人党伟烈与他的妻子牛孺人新婚不久后,便上京赶考,不幸的是他惹上了风寒,病死于客栈,而他的妻子当时只有十六岁,一直没有改嫁,在家孝顺公婆,和睦邻里,直到六十八岁去世。于是当地百姓为其事迹感动,上报朝廷,得以批准,允其节孝之名,意为首节不二,孝顺父母,足已显现古时对节与孝的重视与赞扬。接下来我们开始依次对党家村村居进行了解,第一户院落进门照壁上未刻繁复花纹,只是以简单方正网格作为纹饰,显现了主人方正做人的人生信条,而这也是党家村村落整体的特点,进门即轿顶构造,一是意指进出门都要从轿顶下经过,以示做了官轿,激励后人在仕途中勤勉上进,二是党家村位于谷地,气候温暖潮湿,轿顶结构利于排水。由此可见有二,一是旧时士农工商观念的鲜明,二是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党家村门匾多含“经”“书”等字样,如“诗礼第”、“明经”等,并立有惜字碑惜字炉等,充分表明了党家村人对于经书、科举入仕等的重视与追求。党家村民居呈现出许多一致的特点,如方正纹饰照壁、门匾对经书的重视,同时还有“七上八下”的房屋建造格局(如图 4),即上方楼阁较短,下方楼阁较高,分呈七分八分。

(图 4 “七上八下”房屋格局)
接下来进入的是党族祖祠,门口一对斗形高柱伫立,意为才高八斗,祖祠分正门偏门,有严格等级规定,其中陈列了党族先祖功绩,接下来我们一同参观了“汲福巷”,因遵循不能门对门的风水规定而立“泰山石敢当”的小碑以求护佑风水,旁有一“福”字,为慈禧赐之,由双鹤,其一抬头、其一低头组成,下为“衣”“田”,寓意为多衣多田,体现了古时党家村居民的生活倚靠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其后之民居,照壁以“鹿”之形象代替“禄”,以“鹿含灵芝”寓长生不老之意,以“蜂窝”与“猴”之意象代“封侯”之意,寓意步步高升,以大树形象寓“福”,整块照壁寓“福禄寿喜”之意,表现了居民美好的生活寄愿与艺术智慧。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党家分银院,是党姓人分银子的地方,是按照当时股份制进行账目收支核算与公示的地方,也是按股份多少进行分银的院子,有日进千银之赞。党家村很早就持有“商农合一”的观念,经济上实行村民全民入股合作参股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个做法使得绝大多数村民集体过上安康富裕的生活。院内有当时党家商业的涉及地域范围,由南至北涵括了大片中原地区,商路网状分布,基础设施完善。分银院上方是密密麻麻的铃铛网,铃铛排列整齐,以防盗贼侵入,墙上方为半截楼梯设计,白天立一木梯,以便上下,夜晚将梯子抽去,以障盗贼,用以保护分银院,体现了党家经商的盛况与智慧。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颗印院,这里是党家村最小的院落,其地基呈正方形,如同当时的官印,四四方方的,所以党家村人叫它“一颗印院”。总体而言,党家村村落民居在许多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共性,且折射出党家村的人文环境人文特色,如党家村门楼众多,是党家村村民富裕的结果。但各个院落亦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接下来我们前往文星阁,阁内供奉着圣人孔子以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五层供奉文昌帝的牌位。顶层供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亦体现了党家村村民对科举、入仕等的普遍追求。用过午饭后,我们一同来到泌阳堡,泌阳堡始建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于1856年竣工。当时因太平天国运动,时局动荡,民不安宁,清政府号召民间建寨自保。党家村人选定村东北“半岛形”的高崖作为寨基,建泌阳堡。寨墙上有战棚、炮台,多处安置火炮,并在炮台之间堆放檑木、滚石,以备战时用。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寨子,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用作防匪等用,体现了党家村人的劳动与生存智慧。

( 图 5 党家村全貌)
下午,我们一同前往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这里珍藏了出土的西周至春秋芮国的青铜器具,多为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具,如“芮公”带铭铜器、芮姜的礼玉等,生动地展现了芮国的风貌,使我们明确了古老的芮国文化内涵,但同时亦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如此地为周代梁国所在地,为何出土众多芮国文物?芮国文物并非只在此地出土,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芮国所在地?这些问题暂未解决,但确实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与思考。
随后我院考察队伍乘坐大巴前往火车站,乘火车回到临汾,至此结束了我们为期三天的考察生活。
三、感悟收获
经过这次的考察,首先我体会到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就黄河河水而言,据已有知识,黄河泥沙含量多,但据我们实地采取样本沉淀泥沙结果而言,泥沙只占水总量的三分之一,就党家村民居村落而言,在已有知识架构来说,并不会关注到门口双石作用,若是实地考察,将其高度与自己身高实地比较,便知其作为上马之用的必要性。其次是对一片区域的整体感知能力,书本上的知识较为平面分散,着重于一个方面或层次,对其周围环境描述介绍较少,且不可避免地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实地考察,有助于我们着眼于所考查事物或地域的全貌,且有足够空间允许我们着眼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联系,带来直观的感受,冲击力与感知力强,且有利于形成我们自主的想法与认知。总而言之,此次考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了更多事物承载的文化底蕴,直观地感受到了客观环境对于人类活动、人文环境的塑造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好奇与思考,有助于我们形成自主的认知,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与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