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琼林村,一个隐藏在林芝市米林县南伊乡最深处的珞巴族村庄。位于南伊沟风景区的核心位置,距南伊珞巴民族乡政府9公里、距米林县城15公里,是珞巴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全村现有50户203人,其中珞巴族180人。村子四周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南伊曲从村子旁边流经,奔腾而下汇入雅鲁藏布江。

南伊沟风景区一角。记者 扎巴旺青 摄
四个“前移” “小牧屋”成服务“驿站”
琼林村党建工作做得好,有特色。
据琼林村第一书记昂索介绍,琼林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区党委提出的打造“边陲党建红色长廊”目标,以“四个前移”为抓手,正逐步把琼林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 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个“前移”即旗帜前移、阵地前移、活动前移和服务前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按照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要求,琼林村投入党建资金60余万元,在13个放牧点,打造了4个“小牧屋”党小组,将琼林村及毗邻的米林村放牧点共31名党员编入党小组,邀请3名驻地部队官兵担任“小牧屋”党小组国防教育员。今年以来,琼林村国防教育员先后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展国防教育6次、处突应急演练3次。
琼林村还将“小牧屋”打造成历练党员群众的“主战场”,搭建学习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思想、开展活动的平台。2018年以来,琼林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小牧屋”干群连心室、调解室作用,帮助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40余件。琼林村党支部还在“小牧屋”配备了小药箱、矿泉水、手电筒、雨衣和雨鞋等生产放牧必需品,将“小牧屋”打造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驿站”。2018年以来, 党小组共发放牲畜疫病防治药品140余瓶、矿泉水30箱,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73件。
琼林村在4个“小牧屋”门前统一安装不锈钢国旗杆,每周定期组织放牧群众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9月21日,“天河两岸看西藏”新媒体采访组来到米林县南伊巴民族乡时,乡里正在举行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教育”文艺汇演。图为参加演出的群众高举领袖像表达心中的 喜悦和感恩。记者 扎巴旺青 摄
四小产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琼林村发展起了旅游服务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林下资源采集业,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依托旅游区位优势,琼林村以“支部统筹、党员带头、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在南伊沟景区设立4个民族特色旅游售卖小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其中,旅游售卖小组盈利的70%用于联户群众分红,3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民族特色旅游售卖小组帮助每户群众增收1.8万余元,旅游门票分红65万余元。
琼林村坚持把发展特色畜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作用,带领5户群众开展珞瑜地区特有野猪品种养殖,每户增收5000余元。目前,琼林村共有牲畜1300余头,每年酥油产量5400余斤,通过肉类和酥油售卖,为群众增收52万余元。
琼林村还通过“党支部+致富带头人+群众”的模式,由致富带头人组织19户群众成立运输队,积极参与各类工程运输。2018年,实现增收140.6余万元,户均增收7.4万余元。同时,依托域内野生灵芝、虫草、七叶一枝花、当归等名贵药材及多种野生菌类资源,琼林村持续发展林下资源采集业。通过采集和销售,2018年实现增收42万余元。

庆祝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还举办了新旧对比图片展。记者 扎巴旺青 摄
今年43岁的亚夏是土生土长的珞巴族,13年前,被推选为琼林村妇女主任,今年当选为村妇联主席。在亚夏小的时候,琼林村的经济生活条件差, 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种的青稞、小麦长势不好,收成自然不好。村里也没有几个孩子能上得起学。亚夏没上过学,做妇女工作全凭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但让她欣慰的是,她的3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两个女孩儿今年已经毕业,目前正在准备公考,儿子大学在读。“我们这一辈人吃了没读书的亏,现在各家的生活有很大变化,不愁吃穿,所以每家每户都很注重孩子上学的事情,孩子考到哪里,父母就会供到哪里。”亚夏说。身为村里的妇女干部,亚夏认为妇女应该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她组织村里的38名妇女进行织布,做一些手工的旅游纪念品,增加各家庭的经济收入。
如今,琼林村里的孩子上学率已经达到了100%。琼林村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牧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高。


总编:高 斌审稿:高 斌编辑:南木加普尺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