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今天(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常熟籍大气物理学家吕达仁回到了家乡常熟,为全市各乡镇(街道)板块的环保部门负责人、相关行业从业者作《大气环境科学和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助力家乡打赢“蓝天保卫战”!

专题讲座围绕“大气环境科学与大气科学的关系”、“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大气颗粒物来源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

Tips
近年来,常熟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市产业结构总体依然偏重,资源环境容量日益趋紧,各类环境问题尚未根本消除。特别是今年以来,由于多重因素影响,我市臭氧和PM2.5污染较为突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反复,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熟籍大气物理学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实除了当地的工业产业、城市布局和老百姓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以外,还有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它本身是区域性的,它不是平面的、地面的,它是牵扯到整个大气层。所以作为环保工作者,可能需要知道整个大气污染的来源、原因、过程,然后再溯源、再治理。我们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我希望他们有更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

『 吕达仁 』我国大气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相当高深的专业造诣,主持开展了许多国家级重点项目,取得了一大批杰出的科研成果。
吕达仁的父辈居住在梅李镇寨角村,后因日寇侵华,吕达仁一家搬到上海。1940年,吕达仁出生在上海,随后返回常熟就读,从小学一直到高中,1956年,吕达仁从常熟市中毕业,保送去了北大。
今年8月,记者在北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见到了这位“常熟骄傲”。▼8月中旬,当记者来到北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时,吕达仁正带着学生,在楼顶的大气观测平台坐“井”观天,“透视”大气。通过观测实时云图,掌握云层、云量、降水等指标,不仅可以为气象预报提供依据,更关键的在于为今后大气物理方面的研究积累重要的原始数据。

吕达仁身边的这位叫毕永恒,是研究所中层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师从吕达仁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他的眼中,工作中的吕院士似乎永远有用不完的激情和活力。

毕永恒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实验室工程师
“我来的时候吕老师就将近七十岁了,现在就七十到八十这段时间我觉得吕老师跟我们在一起就特别年轻,就心态特别年轻,而且做事也特别乐观。
”

吕达仁的办公室里满满当当堆了一摞摞书,用“书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就在这间不大的屋子里,吕达仁先后完成了100多篇学术专著,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动联合遥感降水分布”的原理及反演方法,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台自主开发的平流层大气晴空探测雷达的研制工作……

“国家发展需要、国际科学前沿”是吕达仁开展科研工作始终秉持的宗旨。

近些年,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老百姓对于“蓝天白云”的渴望愈发强烈,吕达仁也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这一领域。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熟籍大气物理学家

“环境污染的问题,特别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是跟我密切相关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从科学问题上,核心问题就是要了解形成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的整个全球区域的、局地的大气的这个重要的气象过程和环境污染的原输送转化,最后是治理这样的问题。”

2017年,吕达仁牵头研制的“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在西藏调试成功,为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课题研究积累了重要的原始大数据资源。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熟籍大气物理学家

“主要目的就是我们要了解从地表一直到我们称之为地热层110公里高空大气在垂直方向的结构变化。在西藏做这个事情的原因是因为青藏高原对整个东亚,对我们国家甚至对全球天气气候变化都有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

从小学到高中,吕达仁在常熟接受启蒙教育,度过了十多年难忘的青葱时光。尽管已经离开60多年,但他总是心系故土,为常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高兴,更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熟籍大气物理学家

“希望常熟在至少我关注的大气环境,也包括生态的一部分,我能够有时间跟常熟的领导们、专家们,有关人能够做一些研讨,做一点、提一点我觉得可能做到的(建议),也是为常熟做贡献,为常熟人民造福。
”

虽已年近八旬,他却始终斗志昂扬,
奋战在现代大气物理学的世界最前沿;
他心忧家国天下,
担当国家多个重点项目的领军人物,
用自己的一双火眼金睛,
坐看风起云涌,静待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