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网讯(记者李卫疆 薛玲)“有人用我的手艺脱了贫,赚了钱,只要她告诉别人是跟我学的,我就会很开心,因为还会有更多的人会跟着我学这门手艺。” 10月22日,在家中专门设置的展示间里,阿丽屯汗·乃买提向记者吐露了心声。
阿丽屯汗·乃买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说,这也是轮台县很多和她一样的传承人共同的心愿。
自2006年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轮台县努力发掘和保护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阿丽屯汗和她的传统织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截至目前,轮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到50余个,自治区、自治州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百名。
50个“能赚钱的徒弟”

由于视力受损,阿丽屯汗·乃买提只能在很充足的光线下进行织绣。
阿丽屯汗·乃买提,1952年3月10日出生,从小跟奶奶学编刺绣技艺,经过40多年的实践锻炼,她能够完整掌握轮台民俗刺绣手工技艺,在轮台县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2008年带头成立刺绣业协会。会绣各种枕头、服饰盖布、花帽、毛巾、手巾等各种用品。
“作为一个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能用自己的手艺给更多人带来幸福,我想这一点我做到了。我教了几百个徒弟,已经有50个人走出了家庭,开始自己赚钱了,这是我最开心的事。”阿丽屯汗说,她的这项非遗项目跟很多非遗项目不同,学会了可以赚钱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很多从前围着灶台转的女人们勇敢地走出家门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让她感到非常开心。
轮台县传统刺绣技艺所用的抽丝刺绣方法,以采用几何十字形针脚线条表现图案内容为主,它独特的双层布绣和马尔林线抽清法让这种绣技可以完成很多种其他绣技所无法完成的色泽和图案搭配。同时,这种绣法还可以完成双面织绣这种高难度的绣工。
阿丽屯汗说,她从14岁开始学习这复杂的手艺,最初只是为了给自己绣一套精美的嫁妆。经过四年努力的学习,到她18岁出嫁之时,确实给自己绣出了一套精美的嫁妆,当伴娘抚摸着她嫁衣袖口的纹绣图案赞不绝口时,她还没有意识到将来这门手艺会成为姑娘们争相学习的目标,更没有想到,这门手艺会给那么多的姑娘送去了致富的金钥匙。
“起初大家跟我学,一样也是为了能绣出一套精美的嫁妆但这种观念在后来改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跟我学习传统织绣的人越来越少了,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纺织品花样越来越多,传统织绣不像从前那么受欢迎了,甚至我的孩子也不太愿意花几年的时间来学这个复杂又不‘讨好’的手艺了,我心里很着急,不知道这门手艺将来会不会还有人能做。我只能自己努力多做点这样的绣品,留下来,至少将来如果没人学了,我手里还有这些传统织绣的样本。”阿丽屯汗说,还好她的等待没有白费。
轮台县2006年5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轮台县传统刺绣技艺编入“轮台县首批受保护非物文化遗产名册”;2012年4月,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开始注重培养刺绣传承人。到目前为止,已培养了3200多人。2012年11月,这门手艺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时间,这项技艺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购买这种织绣成品,一门老手艺,焕发了新生命。阿丽屯汗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满怀喜悦地传承自己的刺绣手艺。
由于长年做这项手艺, 2016年她患上了眼疾,虽然治愈,视力却受损了,她已经无法自己穿针。家人都劝她停下来,不要再去做这伤眼睛的活儿,但她说:“我停下来了,我的这门手艺就没办法让更多的人学会了。我必须让更多的人学会它,因为这门手艺可以养活很多人。”

阿丽屯汗在自己的家中布置了一个小展厅,把自己织绣的精品放进去。
阿丽屯汗不愿意出售自己的织绣,因为在视力受损之后,她做起活儿来非常费劲,很难再做出顶级的织绣,她说要把这些作为样品留存下来,将来会给更多的人增加学习的信心。
“已经有50个徒弟离开了围着锅台转的生活,开始用这门手艺赚钱,这让我很开心。我赚不赚到钱都不重要,只要这些徒弟们赚到钱的时候会告诉更多人这门手艺是跟我学的,会有更多的孩子来学这手艺,会有更多的孩子过上好生活,我就会越来越开心。”阿丽屯汗说,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用美好的旋律传诵感恩

喀迪尔·依卜拉伊森喜欢自己编写宣传国家政策的歌曲。
喀迪尔·依卜拉伊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1950年8月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在爸爸弹都塔尔的渲染下,从小就喜欢民间歌谣,不满八岁就会唱民歌20余首,喜欢画画,弹都塔尔。从小学时开始对文学、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特别感兴趣。通过自编自演自弹自唱,深受各族群众喜爱。50多年来共搜集整理出了轮台民间歌谣200多首,自编自演了300余首诗歌、小品等。
尝到了甜美的花蜜不能忘记勤劳无私蜜蜂路通过,白杏丰收了,抗震房住上了不能忘记国家的好政策过上好日子,走上致富路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喀迪尔夫妇和朋友们组建起了表演队,他们的节目在自治区的文艺演出中大获好评。
10月22日,轮台县策大雅乡萨依巴克村,喀迪尔·依卜拉伊木的家里来了一群老朋友,在他家中为村民们免费开放的文艺活动室里,大家各自挑选了自己擅长的乐器,喀迪尔就唱起了这首他自己创作的《别忘了恩情》。
喀迪尔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他不但会七八种乐器,而且会创作快板、歌曲、小品、舞蹈,村子里的人说,喀迪尔到哪里,就会把欢乐带到哪里。
他的妻子也是喜欢传承非遗项目的人,她不但学会了独特的轮台麦西热普,而且还努力把这种舞蹈教给更多的人。他们夫妇专门在家中腾出一间房子布置成了一间艺术活动室,每周两次,村里的人都会聚集到他们家中看他们的表演。他们的朋友也加入到这个表演队里,分工协作,争取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节目。

喀迪尔的表演队不但表演节目,还会进行各类文艺教学。
“这六十多年,我一直在努力收集着轮台县各乡镇的民歌,在收集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都喜欢那些歌诵好日子、好心情、好心人的歌,这些歌把和谐、美好、安宁的意思用好听的曲子唱出来,深深印进大家的心里。我就想,这些小段的民歌都是大家的梦想,大家喜欢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所以我把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和带给我们好日子的人和政策都编进歌词里、快板里、小品里去表演。没想到这些节目会这么受欢迎,有人提议我们组织个表演队,可以到乡里、到县上去表演,我和喜欢音乐的朋友们一商量,就组织了这样的一个表演队。”
喀迪尔说,1968年,他开始收集轮台民歌,开始只是满足他自己的兴趣,但后来他开始自己创作文艺节目,在表演传统的民歌时,穿插这些自创的节目,大受欢迎。2010年之后,他们的表学队不断参加轮台县的各类活动,知名度越来越高。
他们从村里一直表演到乡里,再到县里去参加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后来又被推荐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去演出,后来他们还去了乌鲁木齐,参加自治区的民间音乐表演,获得很大的成功。
“如今我们不但在村里组织每周的表演,而且每个月还会在乡里或是县城组织一两场表演,我们还在自己家里的活动室给大家教传统民歌和舞蹈,还教这些我自己创作的节目,党和国家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让我们每天都可以开心地唱歌跳舞,每天都像过节一样,我要把这种美好和谐的生活印进更多人的心里。”喀迪尔说,这些歌将来也一定会成为轮台县的传统民歌,会有更多的人传唱,他有这个信心。
(来源:新疆网)

“轮台零距离”投稿邮箱:xjltxcb@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