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县背崩乡地东村地处雅鲁藏布江畔,远远能看到江水从喜马拉雅山脉东侧的一座小山——邦果山下奔腾而来,邦果山下、雅鲁藏布江畔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就是地东村村民所居之处。日夜奔流的雅鲁藏布江水,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门巴族人民,滋润着这块土地。

图为高荣在查看柠檬长势。记者 扎巴旺青 摄
2019年6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地东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高荣当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想百姓所想,他们缺的就是一个带头人”
“过去这里的生活特别艰苦,不是什么人都能在这生活下去的,很多本村的姑娘都外嫁出去不愿意回来。路不通就连买个盐巴都得翻过多雄拉山到米林县派镇去背回来。”高荣说。小时候的高荣很渴望读书,但是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生活困难,小小的高荣便把这个想法深深埋在了心里。
在这里有一个习俗,孩子12岁时能够翻越多雄拉山,背东西回来,就有一双鞋子穿。长到12岁的高荣跟着父亲从米林县派镇背回了20多斤的东西,终于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双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生活的艰苦使高荣萌发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1990年,墨脱县到地东村征兵,高荣觉得这是一个走出地东的好机会。可是父亲不同意去,于是他和父亲大吵了一架,还是坚持去了部队当兵。好学的高荣在部队里学会了修收音机、还学会了放电影。三年时间很快过去了,1993年高荣退伍回到家乡。
回到地冬村的高荣,发现三年时间村里居然没有什么变化。部队上的战友告诉他要走出大山,走出去就可以坐飞机、坐轮船,这引发了高荣对外面世界的更多憧憬。有了这个信念,他开始从派镇背一些肥皂、酱油、围巾等生活用品买来卖;在部队学习了电影放映技术,他把这个也利用上了,买了录像机、碟子,播放电影。慢慢攒下了一些钱,成为村里唯一见过“世面”的人,也成为墨脱县第一个买电视机的村民。

图为高荣查看地东村小康村建设情况。记者 扎巴旺青 摄
村民对他这个见过世面的能人十分推崇,都强烈推荐高荣当地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没有上过学,没有经验,怎么去当好村党支部书记?高荣也有过迟疑,但是村民推选他的愿望太强烈,他也只有去试一试。“既然老百姓信任我,要做就要做好。”高荣说。怎么当好一个村支部书记,高荣想了很久。“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这是高荣最后得出来的结论。
村里缺水渠,修水渠没有钱,他到县里来来回回跑资金,修好水渠后庄稼增产了,村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村里没有电,他要修电站,设备进不了村,他把设备拆了,组织人用了半年时间一点一点背回来,再自己研究组装起来发电;
村民需要就近就医,在高荣的带领下村里建了卫生室。建好卫生室没有卫生员,村里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自己去参加培训,学习回来当村医当了10年。还拉着村委会主任一起去学习,保障了“小病不出村”,现在附近的村民都来他这里看病。
2011年自治区交通厅工作队入驻地东村,工作队问高荣需要什么帮助,高荣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只希望修通入村的路。”原来从背崩乡入村的路一直没有修通,遇到下雨天村民出行就变得特别困难。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入村的路终于修通了。高荣说,只要路修好了才能使我们的百姓祖祖辈辈都受惠。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地东村小康村。记者 扎巴旺青 摄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高荣带领村民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全县第一个有电站的村、第一个有电视的村、第一个有水渠的村、第一个有卫生室的村、第一个有幼儿园的村……高荣说:“我没上过学,很多东西我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学来的,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没有不好的群众,只有不好的领导干部,百姓缺的就是一个带头人。”
“不仅仅是党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要改变”
在高荣的带领下,地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可是这一切被2006年的一场天灾彻底毁了。
一天晚上的八九点,天开始下雨,且越下越大,看着雨势,高荣感觉不对劲,他立即召集党员,挨家挨户通知全村村民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村民刚刚转移,泥石流便从邦果山上倾泻而下,片刻功夫,泥石流裹挟着部分村庄房屋土地等一齐冲进了雅鲁藏布江。
看着这些年苦心经营的一切都被冲走了,“我连死的心都有”他说。
这场灾难,在村党支部带领和全体村民的奋战下,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在后面的整村自救过程中,高荣惊奇地发现,抢救粮食、抢救群众财产,冲在最前面的都是村里的11位党员。高荣这才大悟,真正让他意识到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基层党建是何等重要。
从那个时候起,高荣就开始下大力气去抓村里的党建工作。村里有了需要处理的重要事情,他都会把工作分派给党员:村里的路断了、水渠断了安排党员想办法去修;村里的环境卫生工作让党员协同村民去做。村里以前有一个只会喝酒、打架的人,村民都不愿和他说话,高荣就找他谈话,给他做思想工作,在高荣的影响下,他不仅走上了正道,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在发展党员的路上高荣做到了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高荣是一个具备很强创新精神的人,任何工作到了他手里,都会充满新意并能打开新的局面。地东村在基层党的建设中,他又创下了很多新的举措:
在高荣倡议下成立了“党员突击队”。顾名思义,突击队是每一个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的队伍,是能够攻坚克难的队伍。2018年米林县派镇加拉村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抗灾抢险过程中,突击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制定了 “两委”班子民主测评排行榜、优秀党员琅琊榜、五星“双联户”户长风云榜“三个榜单”,每半年、每季度、每月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等对村干部、群众党员和“双联户”户长进行评选,并在村民大会上进行表彰。其中群众党员和“双联户”户长上榜次数最多的同志还将优先考虑向上级推荐评优,并拿出驻村及党建经费的10%用于激励。通过上榜选优,全村党员干部的干事劲头足了,精神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的地东村有139户、611人,其中党员67名,原来出去的那些人也纷纷回迁了,不仅人口增加了,党员数量也大幅增加,几乎每户人家就有一名党员。
“不仅仅是党员,生活变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要改变”。这是高荣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开设了村级广播站,每天早上播放新闻、放红歌,让老百姓知晓党的政策。他说,政府给我们修路、帮我们盖房子,我们要引导百姓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我这20年就白干了。现在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生活过得很滋润、很幸福,特别感谢共产党。
“永远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党员凝聚力加强了,高荣把目光又盯向了如何带领村民致富上。根据地东村的资源优势,他瞅准了种茶和养鱼两个项目。2018年试养了3亩鱼塘的鱼,结果产品供不应求,按照这个形势,今年准备再挖5亩鱼塘也不成问题,高荣高兴地对我们说。
地东村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侧,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800米,属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凉多雾,很适合种茶,高荣计划组织村民先种200亩茶叶,这样村集体就有了收入,可以带动村民增收。
截至2018年底,地东村年平均农村居民纯收入9607.65/人、人均现金收入8207.49/人,全村经济总收入843.59万元。目前,地东村小康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村民们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工地上干活,加上挖掘机、装载机的投工,有些村民一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我自己想富起来很容易,不干这个支部书记我肯定会富起来,但是既然当了支部书记,村里这600多人,必须他们富起来才行。”高荣说。12岁那年那样梦想着走出大山的高荣,这样告诉记者:“现在不想了,我放心不下这里的一切,放心不下这里的百姓,永远要做群众的贴心人。”2019年6月,高荣当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国家奖励给他20000元,他拿出了18000元帮助困难群众。
这就是高荣,一个在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相关消息

投稿邮箱:2382892343@qq.com欢迎投稿